至美研究:2024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餐饮篇回升,2023 年我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20.4%,正式迈入五万亿元人民币时代,达到了 52,890 亿元。回顾我国餐饮的发展历 程,自 1978 年改革开放起,我国餐饮业至 2006 年突破 1 万亿人民币,耗时 28 年;至 2011 年,耗时 5 年迈入 2 万亿人民币,紧接着用时 4 年,于 2015 年迈入 3 万亿元人民币,到 2018 年耗时 3 年达到 4 万亿元人民币,最后 用 5 万亿元。此外,根据红餐网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有 83.6%的样本销售同比 实现增长,66.7%的样本门店数量同比实现增长。 图表 1:中国餐饮业收入规模发展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至美研究 1.2 餐饮业连锁化率稳步走高,万店连锁系连锁品牌目标 根据美团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餐饮业的连锁化率达到 21%,突破 20%的关卡,而这一数 值在 2019 2021 2022 2023 单位:% 图表 2: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美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至美研究 从餐饮业的业态来看,小吃快餐、饮品、甜品面包等小型业态的规模占据了餐饮业的半壁江山,达到了 62%。具 体来看,截止至 2023 年,小型业态中的饮品店连锁化率达到了 49%,是餐饮业连锁化的急先锋;其次为同样隶属 于小型业态的甜品面包,连锁化率达到了10 积分 | 18 页 | 10.95 MB | 5 月前3
中国低空经济产业框架报告(2024)低空经济元年已至,扬帆但信风 低空经济框架报告 D “ 低空”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 1000 米以内的空域 (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 3000 米 ) D 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科技引领。 促进低空经济腾飞》提到,到“十四五”末 . 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 值 将达到 3-5 万亿元。 “填空白、补短板 . 创新发展模式 . 加强运营环境建设。拓展终端应用市场 时的风险等。 摘要 2 什么是“低空经济”——以创新链拉动价值链 如何定义“低空”的概念: 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 1000 米以内的空域 (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 伸至 3000 米 ) 。低空经济,就是以这部分空域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包括民用有人驾驶、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载人、 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和辐射带动的相关领域。 低空经济是一个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既承继了传统通用航空业态 业用途 的小型无人机的运营规则。 欧洲单一天空空中交通管理研究院 (SESAR) 提出发展 U-Space 的概念。 2018 欧盟修订《第 2018/1139 号法规》 , 将欧盟管理权限扩展至所有的无人机。 美国总统签署了低空飞行安全法,该法案旨在改善和简化无人机在低空飞行的授权过程。 2019 欧洲航空安全局发布了两部无人机通用条例,进一步规范欧洲无人机的标准和运行要求。 2020 FAA20 积分 | 49 页 | 8.69 MB | 4 月前3
智慧口岸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服务、新一代空管基础设施、智慧机场、民航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安全等领 域取得重点提升。 2017 年 1 月 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告》 2017 年,中国边检机关将分期分批在全国对外开放口岸对入境我国的 14 (含) 至 70 (含)周岁外国人留存指纹,部分特殊情况的人员可免留指纹。 2018 年 6 月 国家移民管理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会 大力提升科技信息化运用水平,推进边检自助通关,提高自助通关人员比例,在 全面优化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单一窗口平台与现有各类信息 通道的对接,贯通通关监管信息链,实现企业单一窗口办理口岸通关申报、 查验、支付、提离以及相关贸易许可、外汇、退税等功能。 深圳 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加大新型智能化红外体温监测设备、核辐射监测车、无人机辅助检测系统、 机器人等口岸智能装备的应用,提升口岸人、车、货异常监测与处置能力, 提高检测速度与准确率,探索建立口岸快速通关模式,提升智能化、便捷 化通关水平。 关查验和智能监管等系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 司立足口岸市场,研发和推广了众多自主产品及系 统,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显著的市场 地位。 2019 年 10 月公司已向证监会提交招股书。 公司业务拓展至全国 300 多个口岸,产品覆盖 边检、海关等出入境旅客、货物及交通运输工具查 验,公司客户包括国内旅客流量超千万的机场。 盛视科技智慧口岸业务 业务类型 主要内容 口岸旅客查验 首创旅客自助查验系统,实现快速自助通关,10 积分 | 45 页 | 5.29 MB | 5 月前3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2024年)——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数字化驱动。当前,我国现有数字劳动力数量型短缺、素质型短缺和 结构型短缺问题突出。根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 2023 年,我国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在 2500 万至 3000 万,且 面临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和供需不匹配的窘境。 深刻改变劳动者工作方式。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组织 结构形态与管理模式,工业时代的静态、线型、边界清晰的组织形态 得以重构 《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大规模影响》报告指出, 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全球 GDP 提高 7%。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市 场销量已由 2015 年的 7.0 万套增长至 2023 年的 31.6 万套,年均复合 增长率高达 20.7%,占 2023 年全球总销量的 53.6%,连续 11 年成为 全球最大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 2015 年每万名员工 49 台飙升至 亿个药物分子化学结构的预训练, 将预测新药药性的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高了 20%。在华为盘古大模 型辅助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级抗菌药(Drug X)的研 发进入临床阶段,其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研发成本降低 70%以上,打破了医药界的双十定律(新药研制需 10 年时间、10 亿 美元成本),帮助解决超级耐药菌进化速度快,新类别、新靶点抗生 素难以及时匹配的问题。 英矽智能基于数据+AI0 积分 | 43 页 | 1.27 MB | 5 月前3
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5 -新质生产力焕发香港制造新动能「新質生產力」產業化策略對香港的意義 41 第三章、港資企業升級轉型分析:在實踐中探索升級路徑及方向 43 3.1. 香港製造業概況數據分析 43 3.2. 香港製造業新趨勢:客製化、綠色化兩大新趨勢反映香港高附加值總部職能 47 3.3. 「三大方向」引領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48 3.4. 企業轉型實例研究:港資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案例 53 以及傳統產業的深度升級轉型,同時也是高質量 發展的自身要求。分析「新質生產力」為重點產業帶來機遇時,需同時涵蓋兩種類型的產業:傳統產 業以及新興和未來產業。因此,「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需要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同時另一方面也要 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以達致全方位協同發展。 為全力配合國家發展,特區政府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納入 2024 年施政報告中。香港需要繼續發揮 其作為全球貿易與金融 年以後,由於政治變動,香港接 收了從中國內地轉移而至的資金、人才和工業體系,構建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及後,香港在短短數年 15 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 時間迅速工業化,甚至成為東亞最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到 50 年代末該十年期間,香港工業企業數 量以平均每年 14.6%的幅度增加,就業於工業的人口平均每年增長 12.6%。1970 至 1980 年代香港本 土工業達到高峰,其對10 积分 | 74 页 | 5.88 MB | 5 月前3
2024年新型工业化重点理论研究成果发布-赛迪产品升级:高技术产业出口占比继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部 分领域凭借领先优势实现反向技术出海、标准出海 l 区域多元:出口从传统的欧美转向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等,投资从周边国家为主拓展至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欧 洲和北美地区,出海地区日益多元化 l 方式转变:一般贸易进入快速增长,加工贸易陷入停滞甚至萎缩, 绿地投资成为出海主要选择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 的支撑作用,研究发现: l 新能源支撑力随绿色化水平提升呈非线性增加趋势,绿 色化程度越高,越能凸显新能源的支撑作用。 l 政府投资和技术进步对支撑力的发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l 绿色化基础较好的地区适合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使其 成为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l 绿色化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需全面发力,通过清洁生产 技术改进、污染物严格控制等多维度努力。 机制端:加快电力市场改革,促进新能源消纳10 积分 | 20 页 | 3.87 MB | 5 月前3
2025智算中心行业研究: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汹涌,算力底座万亿市场可期-20250430-深企投产业研究院-下,智算 战略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表 4 十四五以来我国有关智算中心规划政策 时间 部门 文件名称 相关内容 2021 年 1 月 中共中央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 系行动方案》 强调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 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8 时间 部门 文件名称 相关内容 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 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 划(2024-2025 年)》 到 2025 年算力规模达到 38EFLOPS,智 能算力占比达到 50%,到 2025 年底, 新增国产化算力占比达到 70%。 2023 年 8 月 河南省 《河南省重大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行 动 方 案 (2023-2025 年)》 推进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新型数据中 心建设,打造中部算力高地。实施高性 能算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郑州、洛阳 等全栈国产化智能计算中心,构建中原 大模型带来的算力需求爆发,全球算力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 IDC、Gartner、TOP500、中国信通院的预测,预计全球算力规 模将从 2023 年的 1397EFLOPS(1EFlops=1018Flops1)增长至 2030 年 的 16ZFLOPS(1ZFlops=1021Flops),预计 2023-2030 年全球算力规 模复合增速达 50%。根据 IDC 的数据,2024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为 7250 积分 | 49 页 | 2.69 MB | 5 月前3
2025年智算中心液冷整机柜服务器开放架构多样化算力兼容研究报告及多算力兼容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套开放、灵活且高效的液冷智算架构解 决方案。该方案兼顾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在提升计算密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 能耗,为数据中心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明确提出要建设 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的数据中心。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到 2025 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需控制在 1.3 以 下,而重点区域如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 倍增长。预计 到 2025 年,CPU 的热设计功耗(TDP)将达到 500W,而 GPU 的 TDP 更是高达 1kW 至 1.2kW。这种高功耗带来的散热挑战,使得传统风冷数据中心面临严峻考验。传统 6- 8kW 风冷机柜的容纳能力有限,仅能放置不到 8 至 10 台通用计算服务器,或者一台配 备 8 个 AI 加速器模组的智能计算服务器,导致机柜上架率急剧下滑。 实践表明,在单柜功率为 动了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 热潮,同时也催生了对高速互联技术的迫切需求。与云计算基础设施中常见的 25GE、100GE 互联需求相比,AI 集群对 200G、400G 端口的密度需求提升了 8 至 10 倍。为有效降低 集群互联成本,高密化液冷部署已成为新建大规模智算中心的首选技术方案。基础电信运营 6 商和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大对液冷技术的试点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0 积分 | 40 页 | 3.21 MB | 5 月前3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加速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升级。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 术攻坚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速推进新型关键技术的 研发和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加大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 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发展。深化 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化、 生态化及高质量发展。 深化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为应对市场与技术的迅速 带宽瓶颈以及隐私安全等问题。边缘计算节点接收物联网系统 收集的数据,并利用节点管理平台对边缘节点进行监控与管理, 确保边缘计算体系的稳定运行。节点侧的智能模型开展数据处 理和分析工作,并将数据上传至轻量数据湖,对关键数据进行 存储与管理,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延迟与成本,提升了数据处理 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实时决策与智能控制提供了支持。 设备边缘层与云侧、端侧设备协同工作,构成工业互联网 的完整 震数据,提高作业效率和速度,增加产量和勘探成功率。人工 智能方式可将勘探时间从 9 个月缩短至不到 9 天,使用比常规 更少的地震数据扫描来生成地下图像,加快勘探工作流程,节 26 省高性能计算成本。哈里伯顿通过与 Core Lab 合作,实现地质 数据可视化,在岩样分析过程中,进行切片等处理后,借助 AI 进行分析,将岩样分析所需时间从 90 天缩短至约 1 周,大幅缩 短勘探作业工期,降低作业成本。 2、通过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市值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报)-和君咨询年初上涨 10.71%,大幅跑赢大盘 32.81 个百分点、跑赢中盘 13.49 个百分点,市场对群体持续给予了较高估 值溢价。 作为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下游需求收缩不可避免地传导 至专精特新企业,使其面临的内卷压力逐步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尤 其是上市公司,是研究“科技创新如何引领经济走出内卷”的最佳样 本之一,更是观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的重要窗口——这正是本报告 希望呼应的核心命题。 500 数据来源:Chocie,和恒整理 从市值规模上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市值一直集中于 10-50 亿区 间,这一区间上市公司数量在 2024 年提高至 1180 家,占比从 2021 年的 51.19%提高至 2024 年的 65.81%。与此同时,我们发现,50 亿以 上以及 10 亿以下公司占比均在下滑,市值规模继续向 10-50 亿区间 聚拢。 -60% -40% 2024 年站在产业端的价值创造能力承压。 另外,群体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以及营业现金比率得分也在下滑, 科创投入以及盈利质量承压。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 有力抓手,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于该群体的“发展壮大”。 从群体上市公司 2024 年价值创造数据得分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压 力较大,卡点堵点仍然存在,但问题的核心已经从盈利能力转移到盈20 积分 | 49 页 | 4.06 MB | 2 天前3
共 307 条
- 1
- 2
- 3
- 4
- 5
- 6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