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能源证书助力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刘洪荣建设现状 绿色认证 建设背景 目 录 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 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 建设背景 1 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 ZCEC 消费者为环保 支付溢价 绿色电力、可再生能 源成本降低 2017 年首个国家标准 2021 年十四五规划明确绿色供应链建 设 2025 年零碳园区建设规划 法规 压力 政策 完善 市场 需求 技术 支撑 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驱动力 国际绿色认证体系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International Green Certification Systems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计量体系 复杂多样 碳信用 重复计算 能源种类 形式多样 缺乏绿色 认证体系 国内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面临的问题 建设背景 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 国家鼓励行业协会研究、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探索建立绿色能 源认证体系。 documents of many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explicitly require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 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Developing green fuels such as biogas,biodiesel and bio-jet fuel according to local30 积分 | 44 页 | 29.76 MB | 20 天前3
工业园区零碳转型指南(43页 PPT)3 / 43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资产搁浅,力争成为气候中和发展趋势下的领跑者,提 高竞争力以及创造商机。 气候中和园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所具备 的实现气候中和的潜力(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 余热废热资源),并且还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 土地资源。 部门间协 同效应 园区作为国家和城市实现气候中和转型的重要元素,具备着实施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成本的巨大潜力。采用一体化、系统性的园区解决方案,不仅 规划。 需要从中长期角度对转型规划进行跟踪,保持与国家层面气候目标及措施规划的一致。 在本指南中, 气候中和园区被定义为实现温室气体( GHG ) 净零排放的园区。如果能源需求可以全部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或余热废热来得到满 足,而且当地气候中和的潜力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园区基本实现了气候中和这一目标。 园区气候中和转型的意义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气候中和代表的是一个总体目标,它以温室气 体排放作为衡量和判定依据。园区层面的气候 中和转型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余热废热回收利用 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废热进行回 收和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 费,降低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利用 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 风能等,满足园区能源需求,减少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实现能源供应的低碳化。 气候中和园区的定 义 工业园区零碳转型指南 实现气候中和的关键要素 多方协作: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与承诺0 积分 | 43 页 | 2.74 MB | 20 天前3
智慧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45页 PPT)愿景目标 建设理念 数字空间 物理空间 绿色产业 绿色能源 绿色住宅 绿色出行 绿色高效 零碳转型 能源转型 以人为本 + + + + 零碳园区低碳行动 • 绿色能源行动体系:汇聚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分布式能源系统 、建筑用能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微网系统, 展示绿色能源行动体系系统以及重点内容, 联动 建 筑 用 能 结 构 优 化 探索多种能源供给方式 、柔性用电于一体的 “光储直柔 ”项目, 深入 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 规模化应用 。 推广分布式能源在园区和 重点项目落地 ,供冷供 热 系统 、设置分布式能 源中 心, 并通过多能互 补进行 管理 。 实全域太阳能 、建筑 光 和浅层地热能利用 ,提 项目的可再生 能源渗透 。 可再生 能源的 规模化 应用 分布 式能 源系 统 清洁 能 版) 》等文件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在 清洁电力领域 , 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 型储 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 ,促进新 型储能 发展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 政策机制保 障 园区层面机制创新案例 宁波梅山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 ,将新建建筑的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对于参考建筑的减排率作为约束 指标 ,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拆除10 积分 | 45 页 | 8.31 MB | 5 月前3
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方案(35页 PPT)范围二排放的定义与核算 范围二排放是报告组织因发电、供热 / 制 冷或外购蒸汽用于自身消费而产生的 (间接)排放。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采购绿色电力等方式,降低 范围二排放。 例如,某企业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 业签订购电协议,采购绿色电力,减少 了因使用传统电力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同时,对工厂的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了范 围二排放。 范围一、二、三排放 建筑要求进行设计、优化并采取措施。通过合理的建筑 布局和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人工 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 低碳围护结构的建设至关重要。使用低碳、可再生等环 保建筑材料,如采用再生钢材、再生混凝土等,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采用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 计,确保围护保温层连续,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减少热量的散失。 9 条实施路 资源,建设了风力发电机和厂房屋顶光伏设施。这些设施所 生产的电量,配合储能等设施,实现了园区企业用电的自发 自用。 成功案例剖析 成功经验 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至关重要。储能技术的应用也不可或缺,它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 随 机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是实现零碳发展的关键。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也为园区的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监5 积分 | 35 页 | 7.46 MB | 20 天前3
中国区域内虚拟电厂发展现状Platform 国内外 对比项 国外 Overseas 国内 Domestic 聚合资源类型 Aggregated Resource Types 类型丰富,含源、荷、储等各类资源。欧洲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负荷侧资 源占比小。 Diverse in type, encompassing various resources such as generation, load focuses on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with a smaller share of demand-side resources 以负荷侧资源调节为主。未发挥国内可再生能源资源富足优势, 难以实现规 模效益。 Mainly focused on load-side resource regulation. It has not fully 协调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更加成熟,可实现对各种可再生能源及负荷的灵活控制。 Core technologies such as coordinated control have become more mature, enabling flexible control of various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loads.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尚不可控 ,且协调控制策略有待完善。0 积分 | 17 页 | 426.04 KB | 2 天前3
智慧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42页 PPT)版) 》等文件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在 清洁电力领域 , 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 型储 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 ,促进新 型储能 发展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 政策机制保 障 园区层面机制创新案例 宁波梅山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 ,将新建建筑的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对于参考建筑的减排率作为约束 指标 ,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拆除 ,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拆除 等全生命周期 ,通过跨部门协作 ,建立起绿色建筑设 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营、拆除、 回收等各个环 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提高了建筑绿色低碳化管 理标准和水平。 宁波梅山可再生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 ,通过点对点的 交易模式 ,企业向当地风电企业购买绿色电力 ,验证 了企业对绿色电力的采购需求以及绿色购电协议这一 模式的技术可行性 ,为零碳园区的规划实现过程中起 到关键作用。 效 率 ,降低碳排放 ,推动园区能源系统 的转 型升级。 / 技术应用支 撑 01 零碳创新技术种类 技术供需不匹配 ,导致预期效果产生折扣。例如 ,园区内部分企业对绿色电力的需求与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影响了绿色电力的 推 广和应用。 落地流程不成熟 ,耗费过多的时间、人力成本、资金成本。 以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 ,项目开发流程涉及多个关键环节 ,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 和处5 积分 | 42 页 | 5.71 MB | 20 天前3
高速公路低碳服务区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14页 PPT)交通及基础设施电气化,服务区内部传统燃油车 100% 替代为新能源车,服务区厨房 100% 电气化; 100%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实现 100% 绿电供应; 林业碳汇抵消:针对少量空调制冷剂逸散排放和灭火器填充剂逸散排放,通过建立林业碳汇提升系统,实现抵消。 标准的目的和意义—碳排放核算指南与评价规范 7 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新能源及电动交通工 具保有量,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经济产业链导致 •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电”; • 服务区内绿植碳汇吸收的二氧化碳。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9 E 直接, i = Σ ADi ×EFi 间接碳排放 E 电力, i , j = Ti , j × Ni , j × fi E 热力, i , j = Ti , j × Ni , j × fi 绿植碳汇碳减排量 E 碳汇 = AD 碳汇 × EF 碳汇 可再生能源绿电碳减排量 1.375 0.11 14.5 类别 单位 碳排放因子 / 碳汇因子 能源层 碳排放 与降碳 碳排放量 计算公式 用能单元 排放主体 可再生能源 绿电降碳 碳排放核算 控制系统 … 服务区餐 厅 计算机网 络 宾馆住宿 … 中央空调 绿植固碳 风力绿电 光伏绿电 办公室0 积分 | 14 页 | 1.61 MB | 20 天前3
双碳管理解决方案T E N T S 指标和⽬标 1 、达峰中和时间和量,碳排强度递减时间和 量。 2 、可再⽣能源占比以及阶段减排⽬标。 3 、供应链绿色化。 举措|行动 1 、减碳 / 脱碳项⽬。 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 / 电池、氨燃料 / 氢 能、 CCUS (碳捕集与封存 / 利用)、碳信用、 其他 低碳和脱碳业务(绿色配送、绿色建筑等) 2 、温室气体减排活动。 3 、参与低碳社会推进活动。 理、业务部门主管和分子 公司的领导组成的双碳委 员会。负责制定双碳战略, 并负责跟踪和做相应的调 整。 碳中和推进过程 综合视角 可再生能源分析 (现状与目标) 碳排差异化分析 减碳与成本分析 能耗碳排情况 碳中和路径 能源能耗、清洁能源、成本 管理、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 碳中和委员会 能效提升 节能减排成本 碳排及强度 智能电表 变压监控表 直流屏 关键运 营指标 运营跟 踪路径 调整、成本等综合管理内容 通过 5 大关键运营指标分析 碳中和路径执行过程情况 碳中和委员会跟踪路径,实 现碳中和,产生的六大效应 业务结构 能耗碳排情况 综合视角 可再生能源分析(现状与目标) 碳中和路径侧:以碳中和路径侧解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布局情 况。制定各个分子公司以年为单位的清洁能源推进计划和具体执行情况 跟踪。盘点各分子公司清洁能源、储能的投资情况,以及清洁能源 与传统灰色能源差别。10 积分 | 35 页 | 24.93 MB | 6 月前3
双碳背景下热泵在湿度控制技术的应用学术界致力于通过优化空气循 环提升转轮使用效率。 瓶颈:再生温度高 溶液吸收技术: 溶液除湿技术自 20 年前开始推广,市场端应 用案例有限。 瓶颈:腐蚀 + 送风带液问题 湿度处理子系统:通过固体吸附 / 溶液吸收等原理对空气中的水分 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空调系统可以提升蒸发温度专注于温度控制。 → 由于材料技术的限制,传统技术的再生温度多数在 100℃ 以上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伴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 无腐蚀除湿剂 。 。 。 2. 技术发展现状 - 总 览 离子溶液 无机硅改性溶液 低温再生材料 内冷式除湿 固体吸附技术: 改性硅胶 高分子聚合物 溶液吸收技术: 除湿换热器 MOFs 10 通过第二流体(空气、水、制冷剂) 吸收吸附热,显著 提升除湿效果, 同时降低再生温度 2. 技术发展现状 - 除湿换热 器 日本大金公司 - DESICA 叉流式内冷除湿床 最理想的除湿剂需要同时具有两个特征: 特征 1- 饱和吸附量高 → 单位质量水蒸气吸附潜力可提升数倍, 转轮尺寸减小 特征 2-S 型曲线 → 高低吸附量转折点设计,使冷凝温度可实现转轮再生 2. 技术发展现状 - MOFs 通过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结合无水调湿新风机 实现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独立处理 →冷媒系统蒸发温度提升,并高效利用冷凝废热,实现系统节能同时提升舒适性 2. 技术发展现状10 积分 | 24 页 | 5.47 MB | 2 天前3
2025零碳园区研究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4 / 18 . 高质量全面发展的转型趋势 园区逐渐由只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运营模式向高质量全 面发展的运营模 式转变 以电动汽车为典型代表的用能终端电气化的普及 园区级、建筑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以及储 能技术的低成本 化 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通过智能化手段改造基础设备,引进低碳技 术 . 物理界限分明 ,生态系统独立 园区的物理边界使碳排放流的耦合和建模非常清晰 园区通过低碳规划和运行管控,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减碳成本, 提 高绿色工艺水平,以运行结果体现零碳 源侧规划 . 新能源电源规划 传统能源减碳 ( CCS/CCUS ) . 可再生能源 安全并网 园区低碳管控 技术 荷侧规划 . 用能设备终端电气化 . 分布式发电资源规划 . 用户减排潜力挖掘 园区低碳管控技术研究 体系 低碳规划 储侧规划 传统储能: 建设和扩容传统储能设备,提高系统的调峰填谷能力 移动储能: 兼顾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移动储能设备的建设,实现灵活储能 广义储能平台: 构建广义储能一体化平台,提高园区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 力 网侧规划 能源网络建设: 规划年限内的管道、输电电路的扩容扩建,从降网损、提效 率、促消纳方面探索不同网架结构 耦合设备建设: 通过 CCHP 、 CHP 、0 积分 | 18 页 | 1.79 MB | 3 月前3
共 87 条
- 1
- 2
- 3
- 4
- 5
- 6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