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 VIP文档

3.08 MB 36 页 0 下载 2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苏州工业园区 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报告 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3 年 12 月 关于基金会 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 1999 年开始在 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由北 京市公安局颁发登记证书,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 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 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关于项目单位 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华东地区的窗口单位。公司具 有工程咨询甲级资信,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员单位。公司面向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服务对象,专业提供投资策划、规划咨询、政策研究、评估咨询、 管理咨询、全过程咨询等现代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 n 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 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n 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 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 关于作者 许相敏 薛 会 徐 璐 郄梦婧 郭凤凤 庞锐晰 程环宇 所有作者均来自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xueh03@163.com 致谢 本研究由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得到了合作方东南大学智能交通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绿色 产业联盟协会的大力支持,包括:刘晓庆、伍玮涛、刘琦、丁向燕、柳英等。苏州工业园区 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协会的李新影、周睿等亦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协助, 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感谢。 本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经发委、规建委等部门 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研究团队同时感谢以下专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戴彦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段洁仪 北京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克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胥小龙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熊华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禹 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何东全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 宋雨燕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有限公司 刘 莹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周瑜芳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王志轩 华北电力大学 阮应君 同济大学 陈时熠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 陈 程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温雨鑫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刘志波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周树山 清华海峡研究院 江海燕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陆振波 东南大学智能交通中心 沈其钢 苏州尚若节能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引言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 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积极践 行双碳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推进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有机体,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将进一步驱动能源消费。然而,苏州工业园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 足,工业进一步减排空间日趋瓶颈,节能降碳步入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旨在为苏州工业园 区建设“近零碳园区”提供指导,形成近零碳发展的园区路径。“近零碳”是实现碳中和 的必经之路,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我 们在研究中界定了“近零碳”的内涵和条件。 研究面向苏州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需求,基于能源消费历史数据,构建了苏州 工业园区碳排放分析预测模型。研究运用情景分析等方法,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近零 碳情景,分析展望了 2020-2060 典型特征年份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趋势、减排路径及减排 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科学制定 苏州工业园区短期及中长期减碳目标、实现途径奠定基础。 研究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机制,针对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 点领域,提出了短期、中长期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的发展举措,并形成了重大项 目、重大工程建设清单。 展望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 城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典范”,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宜 居宜业宜游新城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发展,将为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园区经 验和园区智慧,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 目录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 1 “近零碳园区”的内涵界定 .................... 3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的意义 ............ 4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成就 .......... 5 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分析预测 .................. 7 近零碳发展时间表、路线图 ................... 10 近零碳园区建设发展政策机制 ................. 15 近零碳园区建设发展举措 ..................... 21 1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城东,1994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5 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 278 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 80 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 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 功范例”。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 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2018 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 40 周年先进集体。 中文名称 苏州工业园区 外文名称 Suzhou Industrial Park 别名 苏州园区 行政区类别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区东部 面积 278 平方公里 人口 123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2570 亿人民币(2018 年) 2743 亿人民币(2019 年) 2907.09 亿人民币(2020 年) 3330.3 亿人民币(2021 年) 3515.6 亿元人民币(2022 年) 注:不含苏相合作区 2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环境优美为目标, 围绕建设“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定位,优化形成“一主两副,四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构筑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国土空间布局。 2022 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15.6 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6850.21 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73.9%;服务业增加值 1753.18 亿元,占 GDP 比重 49.9%,经认定的各类总部已达 188 家。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密度、 创新浓度、开放程度上位居全国前列。 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企业总数超过 9000 家,覆盖 33 个工 业大类、161 个工业中类、443 个工业小类。 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了“2+3+1”的特色产业体系,坚持以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 工智能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服务 业态蓬勃发展。 3 “近零碳园区”的内涵界定 苏州工业园区不是单一功能的工业区,是产城高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城市、人互融发展、 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园区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 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 80 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 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 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本研究中的“近零碳园区”实质开展的是“近零碳城市”发展的研究,覆盖到工业、建筑、 交通、居民生活等多领域,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特点,重点围绕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低碳 发展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开展研究。 目前,在园区范围物理层面实现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即“零碳”,往往面临巨大挑战, 较难实现。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策导向等,实现园区近零碳排放是当前园区控碳工 作更为合理的主攻方向。所谓“近零碳”,是介于低碳和零碳之间的概念,与低碳强调相 对减排、零碳强调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不同,近零碳更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 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近零碳排放”将比“低碳”更为严格。 本研究将“近零碳”界定为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并通过研究验证未来园区发展能否达到近 零碳状态,导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条件 1:碳排放总量下降到基期的 85%以下 条件 2:碳排放强度下降到基期的 95%以下 4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近零碳园区的意义 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园区经验”,并不断向外输出, 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示范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 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 发展道路。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城市技术 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作为一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 7000 亿元的工业地标,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路径有独 特的样本意义。“近零碳园区”建设将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加强对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 的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扶持力度,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化人 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进 一步做强园区“2+3+1”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锻造区域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低碳化转型的 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将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为全国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其他工 业城市提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 壁垒、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汇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 5000 家,97 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区各级总部 机构,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自贸片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案 例入选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是我国外向型经济高地。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绿 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并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将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探索建立完善制造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机制,摸清碳边境调节机制 覆盖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着力推动受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较大行业的技术革新,提高行业 竞争力;探索建立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合理推进全产业链降碳,将有助 于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助力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气候外交上获得优势。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生态典范”,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 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城市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保障。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以高质量为鲜明主题的后半场, 要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 5 市高质量发展路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产城融合型园区的典范,全域成为城市板块, 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八个一体化”,实现了城市化 率 100%。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园区将立足城市资源禀赋,注重分类施策、制度创 新,在城市更新行动中贯彻”双碳“战略,稳妥推进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转型, 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推进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 高品质生活空间,为中国城市在气候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条件下科学系统性转 型、实现低碳宜居发展提供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园区蓝本”。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成就 规划引领。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草拟了《苏州工业园区碳达峰实施 方案》,能源、工业和公共机构领域已出台碳达峰行动计划。同时园区编制《苏州工业园 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苏州 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2021-2035)》《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 2035)》等一批专项规划,并围绕节能减排有针对性地出台《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分 布式光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 年度工业节能计划》等方案,将各项节能低碳工作落实 到了具体单位、具体事项之上。 要素支撑。资金扶持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制造业企业 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绿色智造贷”,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的设立,解决一 直困扰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技术能力方面,苏州工业园区重视加强 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新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低碳实验室、低碳工程研 究中心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动了园区整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平台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有碳达峰平台,通过对企业能耗数据、能源消费情况、企业 光伏数据等进行统计管理和分析,并融合 GPS 定位技术,能够展示企业信息和能耗信息, 实现多维度可视化表达,平台可对区域级、园区级、企业级等不同级别进行个性化、自动 化、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同时,2022 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碳普惠体系,该 体系是我国首个实现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碳普惠体系,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围绕碳 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碳减排交易体系,为碳减排供需 双方架起桥梁。 从具体领域来看: 能源领域。推动化石燃料高效利用,对工业企业中造纸业一次能源消耗大户进行关停退出, 对热电联产企业开展机组改造和节能技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超过 6 260MW,建设了东吴黄金光储直柔、瑞萨半导体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等项目。开展能源 综合利用,建成月亮湾集中供冷供热项目、苏州中心 DHC 能源中心(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 城市综合体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金鸡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等。 工业领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对传统产业和低生态效率行业中产能落后、污染重、 能耗高、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园区发展规划的企业实行倒逼退出。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地 标,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加快绿 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涵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 务等领域的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工业节能改造,以能源审计为依据,以园区节能与发展循 环经济扶持项目专项资金为保障,以园区能源协会为平台,推动区域内节能降碳、资源节 约、新能源利用和新技术的推广,重点开展以变压器为主的设备淘汰整治行动,鼓励企业 开展节能降碳技术及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基础建设,鼓励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 理体系全覆盖。加快“绿色工厂”提升建设,加深区内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目前园 区累计 17 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30 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4 家企业获评 苏州市“近零碳工厂”。开展绿色服务支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化绿色低碳服务,开 设 “工业节能云课堂”和 “益企能”专栏,发布《园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和《园区主导 行业节能减碳共性技术清单》,为区域工业低碳转型提供新思路,挖掘新亮点。 建筑领域。新建建筑实施全过程低碳管理,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 100%,新建居 住建筑全面执行 75%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大型公建和居民住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涵盖绿 色照明、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建筑外窗、空调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等改造,实施有星海书 香世家酒店、书香门第月亮湾酒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等一批节 能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在住宅建筑顶部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大型公共 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园区已获得各级绿色建筑标 识 215 项,建筑面积近 2000 万平方米,其中二星以上 198 项,运行标识 13 项。中衡设 计集团新研发设计大楼等 6 个项目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 亚太技术中心等多个项目获评 LEED 铂金奖。 交通领域。工业园区骨架路网已基本形成,规划“四横四纵”的快速路网和“十三横十二 纵”的主干路网已经建设完成。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园区范围内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 58.16 公里,轨道 6 号线、7 号线、8 号线、S1 线四线同时在建;设置公交专用道 50 多公 里,建设“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公交—自行车”等多种类型的换乘枢纽;建设了 540 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城市交通智慧化发展,从 2009 年开始智能交通建设,已逐 步实现园区大半区域的智能交通覆盖,为全园区实现智慧交通打牢基础。 居民生活。开展低碳文化培育与教育宣传,大力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共建和谐社 会”、“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等主题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倡导节能低碳的生 活好习惯,低碳生活的意识与理念在市民心中不断得到培养与灌输。低碳社区建设取得成 就,2014 年获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授予“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称号,2015 年园 7 区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工作,并于 2016 年出台全国首个园区层面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 作实施方案》,累计完成两批共 11 个社区低碳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构建了《苏州工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