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中国信通院: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 VIP文档

821.93 KB 43 页 0 下载 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 (2025-2030) 2025 年 10 月 指导单位(按字母排序)  IMT-2020(5G)推进组 C-V2X 工作组  移动通信与车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中国通信学会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主编单位(按拼音排序)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北京六分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技术创新与测试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宸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晟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方位角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 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信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编写组名单 专家组成员(按拼音排序) 主编人员(按拼音排序) 陈山枝 代晓慧 葛雨明 公维洁 张延川 陈建华 陈庆磊 陈 晓 崔士弘 丁 旭 丁 郁 邓婷婷 杜部致 房 骥 房家奕 高暐暐 巩金亮 韩 波 胡 风 胡功胜 胡金玲 黄 丹 黄舒宁 侯迎龙 金 霆 井文胜 康绍丽 李伯雄 李 斌 李 凤 李 光 李广超 李俊峰 李 宁 李 岩 李 鑫 梁承志 梁筱斌 雷凯茹 刘 洁 刘为华 林昆勇 马 帅 毛祺琦 钱厚才 乔新昱 宋 军 沈 旭 沈学明 商建伟 孙鑫红 田高辉 王本海 王 琳 王新华 王 永 王 宇 王紫薇 王志国 汪建球 武云辉 辛 亮 徐 畅 许 俊 许 玲 易 非 余 霞 杨晓华 曾闹闹 郑加希 郑银香 周光涛 周国平 周云冲 张宏怡 张 平 张 楹 祝 峰 引 言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演进,汽车已从传统机械产品转 变为集通信、计算、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当前,智能网联汽 车对网联技术的需求从基础数据传输升级为全域覆盖、无缝连接、在 不同场景下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差异化传输需求的多维能 力体系;汽车网联技术的应用边界持续拓展,已从早期车载信息娱乐、 远程诊断等基础功能,演进至多源协同感知、实时决策支持等驾驶自 动化类高级应用场景,跨行业融合加速深化。 在此背景下,5G、C-V2X 直连通信与卫星通信等多种技术并行 发展,虽为行业提供多元化技术路径选择,也带来跨行业技术标准协 同、基础设施能力与车端应用需求匹配、成本投入与收益平衡、安全 风险叠加等系统性挑战,影响汽车与信息通信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为 破解上述挑战,本报告聚焦“人-车-路-云”要素的全面连接与深度协 同演进,提出“连接-计算-安全”三大技术方向,系统规划技术演进 路径:通过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C-V2X 直连通信网络、卫 星通信网络及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构建全天候全域覆盖的高效连 接通道;依托分级部署的算力基础设施与算网协同服务,打造弹性智 能的计算能力底座;以纵深防御机制贯穿全链路,确保数据可信与系 统安全。三者有机协同,根据车辆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合理选择 连接通道、分配智能计算能力与采取安全防护策略,实现从基础安全 防护到高级智能服务的全栈技术支撑,最终达成智能网联汽车在驾驶 安全性、出行效率、用户体验上的全面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可持续的技术驱动力。 本报告旨在为产业提供清晰的技术演进路线和时间表,明确各技 术方向的发展重点与阶段性目标,期望能够打破行业壁垒,促进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标准互通、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构建 开放、协同、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 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提供坚实支撑。 1 一、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整体视图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包含通信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两大核心 部分,共同构建支撑车辆智能化发展的技术底座。 一方面,通信网络作为“人-车-路-云”各要素互联互通的基础通 道,包括车用无线通信网络与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两大部分: 车用无线通信网络是车辆与外部环境交互的关键通道,包含 5G 蜂窝通信网络的广域覆盖、C-V2X 直连通信网络的近程交互和卫星 通信网络的全球覆盖,构建覆盖的立体化网络连接能力。5G 蜂窝移 动通信网络是汽车与平台之间的基础通信通道,可提供高速率、低时 延、大连接的通信能力,实现车辆状态数据的实时回传、交通信息的 即时获取与智能座舱的流畅交互,为车辆提供大范围的连接基础。 C-V2X 直连通信网络支持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 车辆与行人(V2P)之间低时延、高可靠性的直接通信,支持紧急制 动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盲区预警等关键安全场景,可显著提升 行车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卫星通信网络依托卫星星座部署 的全球覆盖通信系统,是地面通信网络的有效补充,可在偏远山区、 沙漠等地面网络覆盖薄弱区域提供广域、连续、稳定的通信保障,实 现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通信、全球范围内的远 程车辆追踪等特殊应用场景,为车辆提供无死角的通信保障。 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是通过部署在道路上光纤等固定通信设 施,构建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该网络将路侧感知设备采集的交通信 息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支撑车路云一体化数据闭环。对汽车 而言,该网络虽未直接与汽车进行连接,但是为汽车提供了交通流量 优化、道路安全预警、智能信号灯协同等应用的数据,使车辆能够获 2 取更全面的交通环境信息。 另一方面,算力基础设施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 力于一体,为车辆提供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计算能力,实现 车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智能的转变,最终达成安全、舒适、节能、高 效的智能出行体验,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支撑。 图 1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图 二、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整体视图框架下,从各类网联通信技术的发展态势看,已逐渐 从基础通信工具升级为支撑“功能升级-用户体验-驾驶安全”全场景 服务的关键基础能力。全球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正进 入新阶段,国际组织协同加速推进,主要国家和地区持续深化战略布 局,我国凭借汽车制造与信息通信产业链的协同优势,已在 5G-V2X 融合应用、路侧基础设施部署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态势。 国际组织系统性加速推进汽车网联通信技术的全球化协同与落 3 地实施,为产业生态构建提供核心支撑。国际电信联盟(ITU)于 2024 年通过首个针对车联网新兴领域的独立决议,全面支持车联网信息通 信标准制定与全球互联互通,同步成立自动驾驶通信技术专家组,为 网联通信技术支持自动驾驶法规提供顶层设计。国际电信标准组织 (3GPP)持续深化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通过提升传输容量、时 延可靠性及移动切换性能,拓展直连通信单播组播、定位与节能等关 键特性,并推动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短距直连通信与卫星通信一体化 网络体系,增强网络全域覆盖能力。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协会(SAE) 完善轻型车、校车等 V2X 道路安全应用标准,制定后装 OBU 标准, 多维度提升车端渗透率;面向 L4/L5 级自动驾驶,制定物流、工厂等 特殊场景下自动驾驶车辆调度标准,加速自动驾驶规模应用;并同步 开展基于蜂窝网络的 V2N2X 服务研究及路侧感知共享 profile 标准, 填补感知共享空白并强化超视距预警能力。5GAA 汽车协会(5GAA) 致力于跨行业合作,于 2024 年 12 月发布路线图 3.0,聚焦 V2X 与 ADAS 融合、地面网络和非地面网络融合以及 MEC 部署等关键方向, 加速 Day 1 业务商用进程,并推进 C-V2X 直连通信演进、6G 车联网 等前沿技术研究,持续深化网联化与智能化融合。 国际主要汽车强国与地区,政府与产业界积极部署重大项目,加 速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推广。美国加强全国范围车联网部署,推 进一致性服务。2024 年,美国交通部(USDOT)发布《用连接挽救 生命:加速车联网部署计划》,为全国的 C-V2X 技术应用提供发展 路径引导,通过“增强出行能力”等项目投资 7000 余万美元,重点开 展 C-V2X 路侧部署及车路协同测试验证,截至 2025 年 8 月犹他州 60%路口完成网联化升级。欧盟加大网联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投 4 入,加速大规模可互操作网联基础设施部署。依托 Horizon2020 与 Horizon Europe 研发框架,欧盟推动跨区域的网联驾驶技术测试与商 业化探索,并计划于 2026 年规模部署 8 个道路安全相关交通信息应 用场景。此外,由欧盟成员国和道路运营商共同发起的 C-Roads 平台, 面向道路施工预警、危险位置通知等通用服务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 实现来自不同国家的车辆与当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在欧洲范围内 部署超过 2000 个可互操作的 C-ITS 站点。韩国政府机构、电信运营 商和本土汽车制造商协同推进车辆网络技术应用发展,形成高度协同 的产业发展态势。韩国坚持国家智能交通系统(K-ITS)战略,四部 委联合设立 1.1 万亿韩元资金,支持车辆智能化、ICT、基础设施、 出行服务、标准等核心技术研发。现代摩比斯、KT 与现代 MnSOFT 公司合作,在瑞山试验场测试验证 5G、C-V2X 在实时高清地图更新、 碰撞避免等应用场景性能。 我国在汽车网联通信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的综合优势。标准体系 方面,我国率先形成包含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交通等跨行业联合 的顶层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为核心 组织,已制定完成 LTE-V2X 直连通信系列通信行业标准,涵盖接入 层、网络层、消息层、应用层及设备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45672-2025《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AECS)》将于 2027 年 7 月1日实施,预示着我国新车将实现100%网联;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45315-2025《基于 LTE-V2X 直连通信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技术要求 及试验方法》的发布,解决了不同厂商车辆间基本安全消息的互联互 通问题。车端和基础设施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 1-7 月,我国乘用 车新车网联渗透率超过 80%,5G 和 C-V2X 装配量超过 300 万辆,先 5 进网联技术应用规模快速提升;5G 基站总数达 459.8 万个,覆盖所 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30 余城市和多条高速公路部署 RSU 超过 11000 台,网联基础设施部署持续深入。示范应用方面,全国已建成 17 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 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以及 16 个“双智” 试点城市,正加快推进 20 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 放测试示范道路 35000 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 1 万张。无锡、 长沙等地的红绿灯信息推送服务已显著提升通行效率,北京、上海等 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与智能重卡运输作业正加速落地。 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网联通信技术与智能网联 汽车发展螺旋上升的共生关系更加突出。一方面,网联通信技术深入 汽车全生命周期环节,加速推动汽车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跃迁。 在汽车产品研发环节,网络连接构建数据闭环机制,实现驾驶训练数 据的实时汇聚与云端高效处理,使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周期由月度压缩 至周级,显著突破车端算力与成本约束,并在车云协同模式下,车辆 聚焦实时感知与决策,云端承担复杂模型训练,形成研发-部署的敏 捷闭环。在汽车产品使用环节,网联功能渗透率持续提升,OTA 技 术成为核心功能更新载体,手机 APP 控车、数字钥匙等服务深度融 入用户场景,“人-车-家”场景互联正在构建跨产业协同生态,推动智 能座舱从单一形态向第三生活空间演进。以驾舱为交互底座,手机、 智能家居及外部服务平台扩展场景服务边界,实现跨生态联动。另一 方面,汽车业务呈现新变化,推动网络通信技术不断优化和演进。一 是推动网络通信资源不断优化。自动驾驶训练数据的上传以及车云即 时信息的双向交互,与传统手机智能终端“重下行、轻上行”的模式呈 现显著差异,部分智能网联汽车每月所产生的数据量,上下行比例各 6 占到 50%,驱动 5G 等蜂窝移动通信无线资源分配做适配性优化。二 是前沿技术融合程度加深。随着网联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智能座舱 内云游戏、AI 多模态实时交互等新兴场景发展,对网络通信技术提 出超大带宽、超低时延与高可靠、网络覆盖连续性、高连接密度等需 求,成为 5G-A、算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三、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发展需求与模式分析 面向 2030 年,智能网联汽车将向“人-车-路-云”要素的全面连接 与深度协同演进,智能网联汽车将支撑从基础安全监控、远程诊断维 护、智能座舱交互,到高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及跨域协同决策的全 场景应用。在此背景下,网联技术将面临“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 靠传输、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一是汽车产品生命 周期长达 10-15 年,要求网络连接必须具备长周期持续可用特性,避 免因技术迭代导致车端通信能力与基础设施不匹配。二是驾驶自动化 等高级应用场景对网络时延、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需要网络实现“可 靠稳定”传输,而非传统“尽力而为”的网络服务。三是汽车网联化 应用的全面渗透,推动网络提供全域覆盖、无缝连接的通信能力,支 持从城市道路到偏远地区、从日常通勤到应急救援的全场景应用;此 外,为了降低车端计算压力,海量计算任务将从车端部分卸载,需要 构建端-边-云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通过“算网融合”技术,将算力像 网络一样按需、弹性地调度给车辆,支撑智能化决策。最后,安全是 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网络必须具备高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据传输安 全与系统运行可靠。 从发展模式来看,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迭代发展周期相类似,服务 于车辆的网联通信技术发展也同样遵循“布局一代、应用一代”的内在 7 规律;与此同时,汽车网联通信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常滞后于网络基 础设施的部署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例如 5G 在车端的应用普及相 比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汽车网联通信技术应 采取分阶段、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对于 5G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LTE-V2X 直连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算力基础设施等 已具备商用基础的成熟技术方向,需要通信与汽车行业深度协同,共 同推动其规模化部署与应用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对于 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NR-V2X 直连通信网络等处于早期验 证阶段的前沿新技术,需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开展充 分的技术验证与应用试验,重点探索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可行性、性能 边界与潜在优化方案,并同步推进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商业模式的 探索,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成熟技术应用”与“前 沿技术探索”双轮驱动,实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汽 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下半场打好坚实基础。 四、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发展总体目标 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于网络“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靠传输、 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需要系统性结合多种通信网 络、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泛在接入、能力 协同、安全可信”的智能网联汽车立体化网络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 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按需服务的稳定可靠连接与计算能力,支撑智 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该体系能够打破单车智能的局限,通过超视 距感知、协同决策和全局调度,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驾驶的安全与 效率;同时,还将催生出丰富的商业模式,如数据服务、高精度地图 更新、车辆保险创新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实现这 8 一总体目标,需在连接、计算和安全三大方向上协同发力,制定如下 发展目标:  构建泛在接入、多网联动的连接能力 通过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C-V2X 直连通信网络和卫星 通信网络协同组网,支持车辆网络连接的泛在接入;由高速光网络承 载路侧基础设施数据传输以获取车辆以外来源的数据。在车端渗透上, 乘用车新车 5G 渗透率达 95%,LTE-V2X 直连通信渗透率达 30%,中 高端车型卫星通信搭载率提升,提升车端多网络接入能力。在网络覆 盖上,城市区域道路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 LTE-V2X 直连通 信融合组网覆盖率达 98%以上,卫星通信实现全球覆盖,形成“天地” 无缝衔接的立体网络覆盖,保障车辆获得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在网 络性能上,5G/5G-A 网络支持单向端到端 50ms@99%、100ms@99% 传输性能,LTE-V2X 直连通信网络平均时延低于 30ms,车载卫星通 信实现近百 Kbps 传输速率,由不同网络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基础 设施数据传输网络可靠性达到 99.999%,保障数据高效可靠传输。 注:100ms@99%和 50ms@99%指端到端时延低于 100ms 或 50ms 的百分比。  打造端边云一体的算力资源底座 算力基础设施形成“端-边-云”分级部署、能力协同的体系,支 持计算资源与网络传输能力深度融合。路侧计算设备的可靠性及环境 适应性显著提升,新建路侧计算设备的算力纳管率不少于 90%。电信 运营商边缘云升级改造,具备智算能力的边缘云不少于 90%。建立相 对成熟的端边云协同计算体系,实现端算力之间,以及端边云算力之 间的资源共享及按需调度,为车辆提供即取即用、精准匹配的算力服 务能力。 9  建立全链路、主动式的纵深安全防御体系 构建覆盖“端-管-云”全链路,融合人工智能、密码技术和跨行业 信任机制的纵深防御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网络安全防护, 实现网络异常行为检测、应急响应与联动处置等全链条自动化、智能 化能力;形成车联网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架构,基于零信任架构实现跨 平台跨应用互信互认;商用密码算法占比逐步扩大,密码技术全面保 护车路云安全,从而确保网络通信和数据资产的安全保障数据和通信 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五、 分领域技术路线发展目标 (一)通信网络 在车用无线通信网络方面,基础设施采用 5G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C-V2X 直连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协同组网,车辆具备多通道数 据传输能力,支持使用不同网络传输方式实现差异化应用场景需求。 在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方面,采用城市光纤网络或电信运营商承载 网等多种形式进行路侧数据的传输和云平台间的互联,支持在云平台 上实现路侧数据与车云数据的汇聚融合使用,最终实现“人-车-路- 云”互联互通与数据流转。 1. 5G/5G-A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5G/5G-A 蜂窝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