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低碳转型中长期展望报告-基于EPS模型构建“双碳”路径江西省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勇争先”的大背景下,坚持 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支撑,在 GDP 增速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提出 2030 年前实 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凭借“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江西省在制造业、城镇化、现代农业与 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这些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要求在保 年起第二产业占比开始下降,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率提升,江西省 能源消费需求和碳排放仍呈现增长态势。《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已明确提出江西省 2030 年前顺利实现碳 达峰,到 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江西省需要尽早规划符合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路径,部署各 部门和行业的低碳转型重点,助力 2030 年前顺利碳达峰,并为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低碳 发展中识别新的发展机遇。 (一)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具体目标如下表所示,其中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略低于国家 20% 左右的目标值,除此之外指标领先或与 国家目标持平。 图 10 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示意图 9 2025 年 8 月 表 2 江西省低碳发展综合目标 2025 年 2030 年 2060 年10 积分 | 45 页 | 13.22 MB | 1 天前3
德勤:2025“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消费模式由传统工业主导向智 能制造、电气化交通、数据中 心等新兴载体转移,负荷曲线 更为复杂,对系统柔性提出更 高要求。 油气供应重心从俄乌方向向中 东、美洲等地区转移,绿氢、绿 电等新型能源贸易路线逐步成 形。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增 油气投资将继续向中东集中, 同时新建跨境输电和氢气通 道数量倍增,形成多元化、可 控性的“能源走廊”体系。 AI、大模型、边缘计算等技术 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预测、调 度、交易、碳管理等场景,推动 是核心考量。 化石能源在能源结 构中的主导地位短 期难以撼动。 能源转型短期内面临 政策扰动,但长期趋 势不可逆转。 尽管能效提升,但随着全球 人口增长、新兴经济体工业 化与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 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 费总量仍将保持年均1.5~2% 温和增长。中国和印度的能 源需求增长是全球能源消费 扩张的核心动力;东南亚、中 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能 源需求也将持续扩张,支撑 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稳定 虽然节奏因地而异,但清洁低 碳的转型方向不可逆。根据 IEA和IRENA等机构预测,到 2030年,全球发电结构中可 再生能源占比有望达到50%, 全球清洁能源装机较2022年 实现翻番,电动汽车保有量突 破2亿辆,电力系统绿色化与 交通电气化进程全面加速,标 志着能源转型已从政策倡导 进入系统性落地阶段。 尽管可再生能源供给侧能 力快速增长,但到2030 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仍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 73%。在航空、航运、重工10 积分 | 70 页 | 11.19 MB | 3 月前3
生态环境部:2025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电炉短流程发展为主;2035—2040 年 厚 间,氢基直接还原炼铁有望在成本突破后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成为深度脱碳的核心路径;2050 年后,钢 铁 CCUS 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托底技术。水泥行业在 2030—2040 年进入技术结构转型期,大批旧窑 系统退出, 固废、生物质燃料等替代技术全面推广, 绿氢、电力煅烧工艺逐步成熟;2040 年以后燃料替 代 率持续提升,氢能与电力煅烧工艺进入加速应用阶段。铝冶炼行业在 中国工业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性为减碳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 气候变化问 “ ” 题的日益严峻,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实现 双碳 目标的时间 窗口更为紧迫, 要 求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减排幅度需达到 90% 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总量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显著下降,工 术领 域的投资,以期在工业碳中和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023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出台《净零工业法案》,将电池和储能、热泵和地热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列为 战略性净零技术,并提出到 2030 年欧盟的战略性净零技术本土制造能力将接近或达到年度部署需求的 40%。 德国在碳中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1 年德国资助 62 个大型氢能项目,贯穿整个氢能生产价值链,20 积分 | 146 页 | 23.98 MB | 20 天前3
生态环境部:2025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电炉短流程发展为主;2035—2040 年 摘 要 间,氢基直接还原炼铁有望在成本突破后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成为深度脱碳的核心路径;2050 年后,钢 铁 CCUS 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托底技术。水泥行业在 2030—2040 年进入技术结构转型期,大批旧窑 系统退出,固废、生物质燃料等替代技术全面推广,绿氢、电力煅烧工艺逐步成熟;2040 年以后燃料替代 率持续提升,氢能与电力煅烧工艺进入加速应用阶段。铝冶炼行业在 然而,中国工业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性为减碳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气候变化问 题的日益严峻,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实现 “双碳” 目标的时间窗口更为紧迫, 要求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减排幅度需达到 90% 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总量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显著下降,工 存等关键技术领 域的投资,以期在工业碳中和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023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出台《净零工业法案》,将电池和储能、热泵和地热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列为 战略性净零技术,并提出到 2030 年欧盟的战略性净零技术本土制造能力将接近或达到年度部署需求的 40%。 德国在碳中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1 年德国资助 62 个大型氢能项目,贯穿整个氢能生产价值链, 总投资达0 积分 | 139 页 | 4.23 MB | 20 天前3
2025年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国际经验启示报告-IEA国际能源署 (1)业和监管环境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政策、监管、市场设计、 数字基础设施和体制框架在充分释放分布式能源潜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本报告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旨在支持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为 2030 年及以后的 分布式能源融合制定有效的战略。同时,本报告也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参 考资料,帮助他们制定协调一致、具有前瞻性的分布式能源融合方案。 在评估电网能够安全消纳多少额外容量,以更好地指导分布式能源的部署。但面 对未来的挑战,还需要进行更多系统性改革。 国际能源署的三大支柱战略以系统运行现代化、逐步实现市场融合和推进监管改 革为核心,为中国在 2030 年前安全且大规模地融合分布式能源提供了途径,同时 也为更长远的系统转型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借鉴了分布式能源部署方面的先进 国家/地区经验,可帮助中国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并有助于实现安全、可 用途的日益普及也加快了需求侧电气化的步伐,促使配电层面的用电量不断增加。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既定政策情景,由于建筑和公路交 通运输领域用电量激增以及工业电气化进程加快,中国到 2030 年时将占全球电力 增长的 45%以上。 这种增长重新引发了人们对配电网的关注。传统上,配电网的规划和运营都是为 了实现单向电力流动,发电与输配之间界限分明。而日益增加的部署正在模糊这10 积分 | 70 页 | 4.06 MB | 1 天前3
pwc -能源新纪元系列:虚拟电厂行业趋势洞察篇 2024983 11% 2021 13% 2022 1,408 7,738 15% 2023E 2,074 7,627 21% 2025E 4,454 7,000 39% 2030E 6,340 6,985 48% 2035E 风光 传统电源 风光发电占比 2020-2035年中国风光发电量与传统电源发电量对比 同时,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和最高负荷屡创 新高,2023年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3 12.13 12.90 13.39 0 5 10 15 20 2021 2022 2023 2025E 2030E 16.30 18.90 可调负荷 0.82 0.95 2025E 2030E CAGR: 4%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 2021-2030年全国电网统调最大用电负荷 能源新纪元系列:虚拟电厂行业趋势洞察 4 5% 5% 在这个过程中,可调节负荷资源的快速增长 源消费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提高聚合效率和 效益。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虚拟电厂的商 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预计到2025年,虚拟电厂调节电量占全社会 用电量的比例将达到2%,到2030年将达到 5%。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以及市场需 求和政策推动,虚拟电厂将有更大的市场空 间。 能源新纪元系列:虚拟电厂行业趋势洞察 7 示 意 图 2 洞察: 虚拟电厂 行业趋势10 积分 | 27 页 | 4.34 MB | 1 天前3
碳中和实战指南: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409页诺的缔约方贡献了全球50%以上的GDP(国内生产总值)。2020 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 [1] 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中国将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未来实现碳中和挑战重 重,但是这也是百年不遇的转型机遇——政府、企业、社会各 发展。在BCG竭力发挥影响力的众多领域中,应对气候变化和保 护环境是重中之重。BCG与客户携手合作,帮助他们实现净零排 放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BCG也坚持以身作则,减少自身业务 和价值链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并承诺到2030年实现对气候 的“净零”影响。这个承诺体现了BCG的初心,即助力世界前行 者,激发无限潜能。BCG希望通过帮助客户、社区、员工和地球 家园,扩大其影响力,实现初心。BCG坚信,帮助客户遵循将全 球 目 前,世界上主要碳排放经济体均承诺以《巴黎协定》的温控目 标来推动碳中和。尽管承诺及执行力度有差异,但各国就制止 全球变暖已达成共识。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 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双碳目标),为世界碳减 排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五大部门,并在 过去的几十年中向低碳模式转型,但距离达成1.5℃的温控目标10 积分 | 409 页 | 12.41 MB | 2 天前3
中远海运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案运输中使用可再生和低 碳燃料法规》(FuelEU Maritime),规定公路、港口、机场等交 通场景需在 2025 年和 2030 年达到欧盟碳减排的目标,即到 2030 年比 1990 年减少 5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 2050 年实现气候中 和。2030 年 1 月起,停靠欧盟港口的集装箱船和客船须全部使 用岸电。 在欧盟地区部署岸电,需从港口建设和管理(如承包供电和 基础设 推进新能 7 / 20 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 出,到 2025 年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 达到 60%,到 2030 年,具备条件的沿海主要港口和物流园区的 内部车辆和场内作业机械等设备总体完成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 更新替代,要求港口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交通运输部、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联合印发的《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 头集装箱泊位岸电全覆盖。 公司持续关注境外控股码头属地政策最新进展,2023 年 7 月,欧盟环保新规《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关于在海上运输 中使用可再生和低碳燃料法规》陆续出台,从 2030 年 1 月起, 在欧洲经济区的港口为靠港船舶提供岸电已立法并强制实施。公 司始终坚持以绿色铸造港航底色,推进岸电技术的发展与码头岸 电设施的建设,推动港口生态与港航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港口0 积分 | 20 页 | 324.36 KB | 2 天前3
中汽中心:2025年汽车行业零碳工厂建设调研报告E23>”5áâstÃ-ƒ¬°-íÀOÕJ7ذ!n\D0 45L (二)零碳工厂的政策沿革 QZ6E++IU?-•‘0’“5•¿Ú<ÉÝ-78O-7 8¡–0IWgÔL2021 ~ 11 95QK:…½0†2030 ~¢-78 %t´q•‰_5W*•É´jkXY•}5;Ós%jk“<5Ù =jkXYš›5’“jk•‘8jk•&«\L2022 ~ 8 95•& 8>?‡@O…ˆÊ±@O;AЛ@‚ƒ„…†•&B¸-78É :5: 2030 ~5¯Ejk•‘'¿öXY&n'¿SIDú 40%5 FGjk•‘|ßâ*Hûvü-jÓ5I’6?-•‘9L2024 ~ ": 2025 ~J57K|L•Ú¹MO!QN¹wx¯@@ëñ§š Àe5WOÉhˆQZ-78PøCQJ•Ú5’“ßC?-«\8 ?-•‘L ! 1 "#$%&'()*+#,-. !"#$ %& '()* +,-. /2030 01234 ••‘kq2oETrR7’“” xE••–—ƒ˜™šb›X /EYp\œ•) ]ž)*Ÿ —¡ J6CDYAB• '”x¢_£¤9 2024.2 E\)] ž)* ¥ 2030 0G¦MABET§¨ ©CDYª§¨«¬l- 40%G ®¯ABETK`a=°±m² 2³IGrRkq2oETX ´µ¶·E•u¸ 2024.12 - ,¹ºJK²2»¼½A¾¿G0 积分 | 42 页 | 1.88 MB | 20 天前3
入局零碳园区助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60页 PPT)资料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 零碳园区创建的必要性 《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园区低碳建设相关内容 资料来源 : 国务院前瞻产业研究院 自“碳达峰”、 “碳中和” 目 标提出后 ,我国正逐步构建碳达峰、 碳中和 “ 1+N” 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共同构成贯穿碳 达 峰、 峰、 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其中 ,《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 “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节能低碳园区” , “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 “选择 100 个具有典型代表性 的城 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政策出台及试点园区批复 ,指引园区零碳发展之 路 零碳园区创建的必要性 根据工信部、 发改委发布与批复的第 一批与第二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和目 标。 全球碳中和供应链的压力传导 , 高碳排放的供应企业将面临淘汰的窘境。 零碳园区的创建 ,助力上游供应链企业在下游合作方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承诺碳中和的企业 2030 年 零碳园区创建的必要性 2030 年 国际国内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制度逐步形成,零碳园区的创建 ,生产型制造企业可以获 得低碳产品碳足迹证明。 零碳园区创建的必要性 全球主要国家陆续发布对企业 ESG 规制,零碳园区内的企5 积分 | 60 页 | 7.03 MB | 20 天前3
共 65 条
- 1
- 2
- 3
- 4
- 5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