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直连通信网络、卫 星通信网络及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网络,构建全天候全域覆盖的高效连 接通道;依托分级部署的算力基础设施与算网协同服务,打造弹性智 能的计算能力底座;以纵深防御机制贯穿全链路,确保数据可信与系 统安全。三者有机协同,根据车辆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合理选择 连接通道、分配智能计算能力与采取安全防护策略,实现从基础安全 防护到高级智能服务的全栈技术支撑,最终达成智能网联汽车在驾驶 与深度协同演进,智能网联汽车将支撑从基础安全监控、远程诊断维 护、智能座舱交互,到高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及跨域协同决策的全 场景应用。在此背景下,网联技术将面临“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 靠传输、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一是汽车产品生命 周期长达 10-15 年,要求网络连接必须具备长周期持续可用特性,避 免因技术迭代导致车端通信能力与基础设施不匹配。二是驾驶自动化 等高级应用场景对网络时延、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需要网络实现“可 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下半场打好坚实基础。 四、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发展总体目标 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于网络“长周期持续可用、稳定可靠传输、 多场景适配、高安全可信”的综合需求,需要系统性结合多种通信网 络、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泛在接入、能力 协同、安全可信”的智能网联汽车立体化网络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 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按需服务的稳定可靠连接与计算能力,支撑智 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该体系能够打破单车智能的局限,通过超视10 积分 | 43 页 | 821.93 KB | 3 小时前3
科研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工业仿真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信通院不 足问题。如 Meisam Babanezhad 等14通过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自适应 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相结合对三维域内流体流动进行模式识别。三是可 解释性分析,增强 AI 辅助决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可解释性 AI 技术 能够可视化 AI 模型在进行预测时所关注的输入数据区域或特征,帮 助工程师验证 AI 的判断是否符合物理直觉和工程经验。例如,新加 坡国立大学15通过整合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CFD)和可解释人工智 在应用范围上,技术已从轮胎设计延伸至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 例如,通过容差性能预测,可量化量产轮胎的性能波动,优化生产工 艺;同时,该框架可迁移至密封件、减震器等橡胶制品的力学性能优 化,拓展性极强。 在安全与可信度方面,可视化对比(如印痕图叠加分析)增强模 型可解释性,确保结果符合工程直觉。 6.应用实效 在自动化仿真方面,案例团队针对网格前处理这一耗时环节进行 了重点优化。通过对 HyperMesh 复杂或边界条件下产生不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三是泛化能力差, AI 模型在训练的工况范围内可能表现良好,但一旦超出训练工况的 范围,其预测精度可能急剧下降,缺乏可靠的泛化能力。 模型精度方面,AI 技术的计算精度与可信度如何达到传统数值 仿真程度成为破局关键。一是 AI 计算需逼近精度极限,AI 代理模型 (如替代传统仿真的模型)需要达到与传统高保真仿真相当的精度才 能被接受。确定何时何地使用 AI 代理模型而不会牺牲关键精度是一10 积分 | 74 页 | 3.43 MB | 3 小时前3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82 5.1 盛裕可持续发展服务 84 �.� 盛裕近期中国区重点项目 86 5.3 盛裕荣誉奖项(产业、办公及可持续相关项目) 88 5.4 可信赖的顾问 90 探索 ·工具:ESG导向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框架 策略 ·实践: 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场景实践 44 4.1 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场景 策略·实践 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场景实践 4 81 5.1 盛裕可持续发展服务 5.2 盛裕近期中国区重点项目 5.3 盛裕荣誉奖项(产业、办公及可持续相关项目) 5.4 可信赖的顾问 05 82 见证·展望 盛裕在中国 83 5.1 盛裕可持续发展服务 5 见证 · 展望 盛裕在中国 产业园区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空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 2018 年度安大略可持续能源奖 - 年度可持续项目奖 2018 建筑、建造和设计重新思考未来奖项 - 三等奖 2018 加拿大绿色建筑委员会净零碳教育建筑设计认证 海外 其他国家 89 5.4 可信赖的顾问 � 见证 · 展望 盛裕在中国 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 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 广东江门市新会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广州南沙开发区保税业务管理局10 积分 | 88 页 | 15.72 MB | 5 月前3
新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主要包括工业领域区块链参考架构、标识体系、目录寻 址、系统要求等通用要求标准;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互联网平 台架构、工业数据存证等平台管理标准,面向行业及典型场 23 景的供应链管理、生产溯源、质量可信管理等服务应用标准。 下一步建设重点 人工智能标准。推动工业领域大模型预训练、微调、推理、集成、部署等环节技术 要求,大模型性能测试与评估要求,生成内容评价与管理要求等工业大模型标准研制。0 积分 | 36 页 | 2.58 MB | 5 月前3
2025年工业大模型白皮书工业大模型技术未来展望 工业大模型作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未来技术演进方向备受 关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工业大模型将在模型架构、智能适配、可信应用等 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场景中的多样化需求。以下从更高效 的模型架构、更智能的模型适配和更可信的模型应用三个维度,全面展望工业 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48 3 工业大模型产品解析 3.1 工业大模型产品系统结构 础上,还存在诸多挑战。 图 5.2 大模型数据全生命周期隐私增强框架 ➢ 数据隐私与安全的核心挑战 数据敏感性高。工业领域中的数据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例如生产流 工业信任机制 数据可信 模型透明 安全保障 智能决策 资源整合 安全基础设施 身份认证 数据授权 访问控制 密钥管理 备份恢复 工业设备数据 生产线数据 质量检测数据 供应链数据 维护与检修数据 其他企业数据 性。例如,通过在训练过程中添加噪声,差分隐私能够防止模型输出中泄露具 体的数据点信息。 3)模型推理保护机制 输入与输出隔离:将模型的推理过程隔离在一个安全的执行环境中(如 TEE:可信执行环境),防止外部攻击者通过观察输入输出关系推断模型内部逻 辑。 91 反推攻击防御:在模型输出中加入随机扰动或限制输出的精度,以降低敏 感信息被反推出的可能性。 4)数据访问权限管理10 积分 | 142 页 | 10.54 MB | 5 月前3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05 定义 本报告所述的碳数据,主要是指用于量化CO 排放、移除、抵消的基础数据。 目的 碳数据管理有助于: 1)增强园区CO 量化的完整性; 2)提高CO 量化、监测、报告、验证和确认的可信度、一致性和透明度; 3)通过碳减排、移除和抵消,促进碳管理战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跟踪管理、动态更新园区在碳数据方面的绩效和进展。 2 2 2 06 主体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0 积分 | 40 页 | 6.59 MB | 5 月前3
IDC:2025年石油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白皮书力,切实服务石化业务 智能编排与设计 如何规划编排人工智能,使 智能发挥效力,使得人工智 能的应用更关注体验 安全、治理和信任 AI无处不在的环境下,保证 企业的数据安全,营造安全 可信的智能应用环境 AI模型和数据的部署 自建智能需要大量的IT资 源,自建还是购买是油气企 业未来的重要抉择 AI基础设施匹配 落实与企业智能化需求相匹 配的智能基础设施,实现AI 工作负载的最佳部署 学会API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解析、识别,形成设备检维修 策略大模型;对检维修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结合设备及其部件或子 系统的运行情况,评估检维修策略的有效性;结合检维修策略大模型知识 库,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建立精准、可信、安全、高效、友好的语义 知识问答服务;用户输入设备运转现象,大模型输出运转现象对应的维修 维护策略建议。 建设熟悉安全监管专业知识、标准法规、专业方案、业务数据的基础大模 型,构建海量知识数据智0 积分 | 65 页 | 2.24 MB | 5 月前3
埃森哲 -展望 智能制造值衡量自身,为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 和整个社会创造美好未来。 埃森哲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37年,拥有一 支约1.7万人的员工队伍,分布于北京、上 海、大连、成都、广州、深圳、杭州、香港和 台北等多个城市。作为可信赖的数字化转型 卓越伙伴,我们不断创新、积极参与商业和 技术生态建设,致力于帮助中国的企业和 组织把握数字化机遇,通过战略制定、流程 优化、技术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 细 信 息 ,敬0 积分 | 38 页 | 5.33 MB | 14 天前3
零碳数据中心园区能碳管理系统白皮书--ODCC监测和报告减排成果。考虑到能源管理系统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工 具,然而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是新形势 新目标下的要求,需要在现有能源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提升 碳排放统计能力,完善基础数据质量,做到碳排放数据的可信与可 比。因此针对数据中心各碳排放范围的核算,建立一套智能化能源 碳管理系统是形势所需。 五、 零碳数据中心园区能碳管理系统 能碳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管理、碳管理、碳抵消、供应链管 理以及绿色治理0 积分 | 64 页 | 1.60 MB | 5 月前3
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效、定制化,保证高可靠性的电力供应和自动化运维。与此同时,在绿色发展趋势下,节能降耗、加强 碳足迹追踪和碳排放核算成为新的趋势。 3.3.2 服务创新驱动的升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电子行业迫切需要引入可信赖的全生命周期运营专家,以提供全天候(7×24 小时)的快速响应和一体化的全产线解决方案,参与到流程和管理的优化中。这意味着需要解决存量 改造的难题,如适配新的通信协议、调整设备间的谐波干扰等,以及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和差异化需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共 14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