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5年趋势追踪报告-引领矿业及金属行业转型变革2025年趋势追踪 趋势6 矿业及金属行业的智慧运营: 数据驱动的优势 39 趋势 7生成式AI对矿业及金属行业劳动力的影响: 发展有效的再培训策略 46 趋势 8推进净零排放进程: 协作应对气候变化 54 趋势 9 使ESG策略更加以价值为导向: 驱动目标与进展 61 趋势 10 创造自然竞争优势: 将自然融入采矿和金属的价值 68 全球及中国联系人 77 作者与致谢 低成本、 高效率且智能化的运营策略。同时,为确保自然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重视并将这一理念 融入企业运营管理中,企业可能需要借助下一代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简化其核心业务流程, 并构建一个能够适时调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的资产组合。此外,还需培育一支活力满 满、精通未来技能的员工队伍。 为此,矿业及金属行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文化胜任力,以引领背景多元且富有使命感的员 工队伍,并与社区及传统土地所有者通力合 美元的运营、成本和资本约束计划来释放价值。12 多数企业已制定出周详的变革计划,并将沟通作为推进变革的关键,目前亟需培养出能够 自如应对转型变革、积极接纳变革,并能承担起引领和守护变革双重角色的领导者。 因此,领导者必须有能力凝聚团队力量,共同肩负并推动文化、绩效或员工参与度方面的 转型或变革。同时,领导者还须有能力自如地应对组织内外部的不确定性。 德勤加拿大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主管合伙人Andrew Swart表示: “10 积分 | 80 页 | 18.85 MB | 5 月前3
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2025)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碳金融作为连接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关键纽带,其发展程度深刻影响着各国在 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碳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 肩负着重大责任。自 “双碳” 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变革。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已连续运行 1263 天,累计成交配额 场流动性不足,限制了碳资产的高效配置;碳金融支持碳市场的形式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仍是以碳配额和自愿减排机制的现货为标的碳融资服务为主;基础设施 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效率有待提升;风险对冲产品品种较少,难以有效 应对市场风险;“双碳” 项目收益周期长、回报率不稳定,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 性;我国碳定价与国际市场的差异,为我国碳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影响; 传统高能耗经济模式的惯性,也给低碳转型带来了一定阻力;碳金融能力建设仍 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 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载体。因此,研究碳市场和碳金融的关系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碳市场和碳金融发展现状。 1. 碳市场具有金融属性和减排属性 碳市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实现碳中 和目标的重要工具,碳市场不仅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治理工具,更是一种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碳市场通过将碳排放权作为商品,使碳排放的社0 积分 | 40 页 | 1.52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 4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大势所趋——国家数字化战略下的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 1.1 新型能源体系形态高度复杂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能源 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全球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中,构建以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至关重要。要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势在必 着不 可或缺的作用。面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化能源结构与复杂运 行环境的协调挑战,智能物联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 一代数智化技术,通过全面感知、高效协同、自主学习和数据 追溯的能力,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核心工具。 在未来电力系统的运行中,电力AI大模型、电力智能物联 (AIoT)技术等数字化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清洁能源的发电效 率和收益水平,还将促进多元化储能设施的发展,为系统提供 用户。 源:产销一体,数助运赢 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将呈现风光领跑,多能互补,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电力生产端也随之迎来向产销一 体化运行模式的全面变革。 为应对清洁能源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未来的清 洁能源场站将升级为若干以灵活性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 目,虚拟电厂本地平衡后并入电网;风光水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项目打捆参与特高压外送。同时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 4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大势所趋——国家数字化战略下的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 1.1 新型能源体系形态高度复杂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能源 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全球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中,构建以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至关重要。要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势在必 着不 可或缺的作用。面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化能源结构与复杂运 行环境的协调挑战,智能物联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 一代数智化技术,通过全面感知、高效协同、自主学习和数据 追溯的能力,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核心工具。 在未来电力系统的运行中,电力AI大模型、电力智能物联 (AIoT)技术等数字化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清洁能源的发电效 率和收益水平,还将促进多元化储能设施的发展,为系统提供 用户。 源:产销一体,数助运赢 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将呈现风光领跑,多能互补,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电力生产端也随之迎来向产销一 体化运行模式的全面变革。 为应对清洁能源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未来的清 洁能源场站将升级为若干以灵活性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 目,虚拟电厂本地平衡后并入电网;风光水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项目打捆参与特高压外送。同时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减碳目标制定指导手册1 HSBC 3 2 减碳目标制定指导手册 HSBC 一、企业设置减碳目标的驱动因素 尽快控制全球气温增幅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缔约方协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各国表决通过了包含气候目标的《巴黎协定》。目前,共有 194 个缔约方(包括 193 个国 家和欧盟)加入了《巴黎协定》,参与行动将 21 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的 5℃之内。中国在《巴黎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 2016 年成为协定签署国。 中国“双碳”目标对国内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2020 年,中国按照《巴黎协定》“反映最大力度”的要求, 更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ISSB)发布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国内上市企业制定和披露碳目标,不仅为应对国内监管部门可能增加的信息披露 要求做足准备,同时也向投资者和评级机构传递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主动性和稳健性,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另一方面,企业制定减碳目标有助于提升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气候风险管理弱的企业可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浪潮中丧失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优势。目前,以微软、苹果为代表的大型跨国企业已经提出供应链碳中和目标,0 积分 | 13 页 | 1.80 MB | 5 月前3
2024重新思考关于AI的能源使用报告-ITIF95 1.90 100 280 AI 的能量如何使用适合更大的图片 关于人工智能能源使用的辩论是关于如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 有重要的 政策制定者应该记住的因素。 AI 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很多机会使用人工智能来减少碳排放 , 支持清洁能源技术 , 应对气候变化。这些 机会跨越多个行业 , 包括交通运输 , 农业和能源部门。例如 , 人工智能对于整合至关重要 进行能源资产的预测性维护、管理和 控制电网 , 并设置动态定价 - 所有关键要素 高效电网。55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理解来自传感器和 卫星 , 如变化的海平面、地表温度和降雨 , 创造更好的预测并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对于 例如 , 人工智能可以从卫星数据中检测甲烷排放 , 允许 监管机构更有效地监控行业。56 同样 , 农民可以使用 人工智能用于精准农业 , 减少肥料和水的使用 相关的环境成本。57 政府和消费者已经在使用 AI 来运营 更有效。 AI 是创建使用 AI 来创建智能城市的关键部分 运营高效的建筑、道路、水路等。58 例如 , 在 加利福尼亚州 , 政府正在使用 AI 监控一千多个摄像头 快速检测和应对野火 , 减少碳排放 来自这些火灾。59 AI 可以使公司优化工业 流程 , 减少浪费 , 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 从而减少 碳强度。60 例如 , 物流提供商使用 AI 来优化 交付路线 , 从而减少其车队的燃料消耗。6110 积分 | 22 页 | 536.52 K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报告1 应对电力电量失衡问题的市场 及配套机制 11 典型挑战 11 市场机制、配套政策及典型实践 11 中国平衡机制建设情况及海外 经验带来的启示 14 2.2 应对超短期灵活性需求提升的 辅助服务市场 15 典型挑战 15 市场机制、配套政策及典型实践 15 中国辅助服务机制建设情况及 海外经验带来的启示 17 2.3 应对多重市场营收风险的保障机制 市 场机制进行了总结。在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进一步 讨论了中国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挑战,并提出相关政 策建议与企业建议,为未来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主要发现 ●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与应对机制:以 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 模部署和入市,需要考虑包括电力电量失衡、超 短期灵活性需求提升、多重市场营收风险、环境 价值体现在内的关键问题,相应配套市场机制可 依据实际需求,进行本土化设计。 提升自身用能管理水平,制定多元化的绿电 采购策略。 ○ 加强多方合作,推动新型绿电消费商业模式 的试点与应用。 6 研究背景 第一章 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 7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行 业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开展着一场深度变革。可再生 能源以其清洁、环保和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在世界各 国能源转型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在过 去几十年间实现了装机容量、发电量规模化提升与10 积分 | 68 页 | 12.71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费的持续上涨、以及碳价持续上涨导致的未来企业用碳成本愈发高昂的这四个挑战,我们需要从 用能侧,审视企业的低碳转型,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商务手段来助力用能企业有效节能降碳。 这不仅是国家层面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在应对低碳转型风险、把握未来机遇中不 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二:向“产消一体化”转型,是用能企业能源消费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的不断演变,新能源渗透率将不断提高,在当前可再生能源通过 破解碳中和四大挑战, 亟待用能企业 1 能源转型 6 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 1.1 时间短任务重,碳中和窗口期逐渐紧迫 2015年,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巴黎协定》,首次提出“碳中和”,标志着全球应对 气候变化的决心。2020年,中国提出要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 标。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 和的战略方向。 升(参考图3)。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中相当的一部分,仍然要靠火电来满足。这显 然会给未来的碳中和,带来很大的负担。 图4显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这表明,企业需要在需求侧采取更积极的碳减排措 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供需失衡和碳成本压力。至少有三个相互联系和互补的手段:提 高能源效率、运用能源管理系统、以及建设分布式能源。首先,提高能源效率通过优化设备和工 艺,减少能源消耗,从源头降低碳排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2025年新能源矿产的机遇与挑战邮箱:zhangsikai@wkzq.com.cn 电话:15972042918 机遇:远期新能源金属仍有超 十倍需求空间 01 Contents 目录 03 02 挑战:国内资源匮乏,出海仍 是大势所趋 应对:三点建议 04 风险提示 机遇:远期新能源金属 仍有超十倍需求空间 珍惜有限 创造无限 新能源矿产定义: 我们先将新能源矿产聚焦于锂、钴、镍三大以锂电下游为需求驱动的产品。 其中, 74% 印尼 10% 菲律宾 1% 古巴 1% 澳大利亚 1% 俄罗斯 1% 加拿大 1% 马达及私家 1% 巴布亚新几内亚 1% 其他 9% 应对 珍惜有限 创造无限 3. 三大应对建议 18 而针对新能源金属出海难、风险大等问题,我们建议: 矿业央企牵头成立海外并购产业大基金。借助央企海外市场及境外矿产资源投资的先发优势,有效平抑民营企业对当地政治局势、10 积分 | 22 页 | 2.63 MB | 5 月前3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 10 (七) 我国新能源企业产能先进峥嵘初现,海外发展瞩目 ........................................... 11 (八) 多举措应对 AI 和大模型需求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 13 (九) 我国循环经济仍需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亟待建立 ... (三)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效应倍增 ........................................................... 59 (四) 碳治理国际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 60 (五) 产业低碳转型正从局部优化升维至全链重构 统 能源系统面临供需矛盾加剧与气候危机持续升级的双重挑战,绿色低碳转型成为 国际共识性突围方向。本章通过全景扫描全球双碳政策演进、技术迭代、产业重 构及市场博弈,聚焦前沿热点并剖析底层逻辑,为应对变局提供系统性洞察。 (一)国际双碳战略动态调整,气候与政治经济博弈交织 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各国加速气候治理升级。IPCC(联合国气候机构)第六次 评估报告(2023)指出,全球温升已达 110 积分 | 66 页 | 1.49 MB | 6 月前3
共 33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