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4年中国高校数字化发展报告
31.17 MB
382 页
0 下载
2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2024 年中国高校数字化发展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 编辑委员会: 主 任:罗方述 副主任:刘红斌 种连荣 委 员:马 亮 沈富可 宋式斌 陈怀楚 张 杰 李艳丽 黄宁玉 王晓震 杜昌顺 李振峰 焦宝臣 肖庆赛 王 玞 袁启龙 主 编:种连荣 马 亮 副主编:沈富可 宋式斌 陈怀楚 张 杰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尚旺 曹 毅 查贵庭 陈 兰 陈沁群 丛建伟 董永峰 段 磊 方勇纯 郭立志 韩红哲 何海涛 何 琳 何书前 何月顺 侯德俊 胡轶宁 黄石平 姜开达 焦中铎 金 波 金旭东 李善玺 李云春 李志强 林冬梅 林新华 刘革平 刘建峰 刘 昕 马 皓 毛明荣 莫路锋 邱晨力 史鸣杰 宋美娜 宋毅君 宋子强 锁志海 王 健 王俊松 王振刚 王正平 魏莹莹 薛 静 杨红波 杨长昆 于 游 袁林旺 岳从远 臧玉春 张建兵 张 凯 张万光 张 巍 张小平 张一春 张永波 赵 星 郑耿忠 郑卫东 郑小建 朱 铨 摘 要 2025 年 1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2035 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 教育变革。2025 年 4 月 11 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数字化的意见》,总结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相关经验,对未来 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 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乘着这股东风驶 入了快车道。 为全面把握我国高校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 水平,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高校、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自 2020 年始,持续开展高校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监测研究,并基于每年千余所高校的 填报数据,研究编写了当年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报告》。 基于多年调研数据,结合国家和教育部数字化发展战略,《2024 年中国高 校数字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 三年来,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与不足,并给出了发展建议。《报告》指出,三 年来,高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发力,数字化转型新格局正在形成,并不断向 纵深发展,教学新生态创新层出不穷,科研新范式加速成形,数字治理能力持续 跃升,数字化发展新底座迭代升级,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指引下,高校高 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高校数字化发展大 道已然呈现。 《报告》发现,高校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数字素养持续提升,但信息化队伍 和经费不足仍制约着数字化转型进程。新兴技术持续应用,人工智能快速渗透, 但新技术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发展后劲略显不足。管理与技术双轨驱动, 数字教学初具形态,但智慧教学平台对教学全流程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赋能科研,管理协作智慧升级,但信息化仍未覆盖科研全过程,难以支撑 多学科跨单位的有组织科研。数据应用多点发力,管理安全同步推进,但数据应 用深度不足,难以高质量服务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安全防护迭代升级,信创生态正在起步,但数据安全仍存短板,数字新底座离好 用尚有差距。 《报告》建议,一要强化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成长体系;二要拓 宽经费筹措渠道,强化经费使用管理;三要推动多元协同创新,激发新技术发展 动能;四要探索资源整合新模式,破解人工智能应用瓶颈;五要深化教学软硬件 使用效能,促进教学数字化的加速演进;六要持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发挥数字 化人才的引领作用;七要完善科研协作体系,提升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效能;八要 增强科研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促进科研创新发展;九要补齐业务管理的数 字化短板,构建业务和数据双轮驱动的智能服务体系;十要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 应用,以数据治理加速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十一要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防护体系,补齐数据安全短板;十二要丰富教育信创生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 数字化新底座。 I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高校分类的说明....................................................................................... 2 三、 指标体系简述.......................................................................................... 3 四、 填报情况.................................................................................................4 五、 数据统计的说明......................................................................................10 六、 报告章节的说明...................................................................................... 11 七、 名称修改的说明...................................................................................... 11 第二章 数字化转型发展观察 .................................................................... 13 一、 体制机制协同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新格局成形........................................ 13 二、 新兴技术快速应用,驱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16 三、 数字资源整合升级,驱动数字化教学新生态创新........................................18 四、 信息技术融合提速,驱动数字化科研新范式形成........................................ 21 五、 数据应用持续发力,驱动数字化治理新能力跃升........................................23 六、 基础设施体系迭代,驱动数字化发展新底座升级........................................26 第三章 年度数据展示及注解 ....................................................................29 一、 总体情况................................................................................................29 二、 体制机制............................................................................................... 30 (一)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领导 ......................................................................31 (二)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常态化管理、运行机制 ................................................. 32 (三)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的设置情况 ........................................................... 34 (四)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的业务范围 ........................................................... 36 (五)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年度执行情况或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41 (六)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办法)涵盖内容................................ 42 (七)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办法)执行情况................................ 44 (八) 学校数据标准及应用规范的执行情况.............................................................. 46 (九)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人员数量...............................................................47 (十)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人员参与职称评审方式.......................................... 49 (十一)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在职人员情况 .....................................................51 (十二)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非在职人员工作内容.......................................... 54 (十三) 学校使用的非学校运维的社会化云服务 ........................................................56 (十四) 面向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涵盖的方面.................................................... 58 (十五) 面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涵盖的方面.................................................... 60 II (十六) 学校年度信息化经费.................................................................................. 62 三、 基础设施............................................................................................... 66 (一) 学校网络基础设施 ......................................................................................... 67 (二) 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部门集中管理的基础设施.............................................. 71 (三) 学校使用的信创产品范围 ............................................................................... 73 四、 信息系统与数据治理............................................................................... 74 (一) 学校信息系统、网站和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数量...........................................75 (二) 学校已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业务范围........................................................76 (三) 学校已建设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覆盖的业务范围.......................................... 80 (四)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及网络数据开展的应用 ................................................. 83 (五) 面向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入口........................................................................ 85 (六) 统一身份认证与数据交换共享.........................................................................87 五、 信息化支撑教学......................................................................................89 (一) 鼓励或要求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程教学的措施 ....................................... 90 (二)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91 (三) 信息化支撑教学的校级平台............................................................................93 (四) 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课程数..................................................................97 (五) 智慧教室和普通多媒体教室建设 ..................................................................... 99 (六)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 100 (七) 学校已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种类 ....................................................................102 六、 信息化支撑科研.....................................................................................105 (一) 已实现或提供的信息化支撑科研的主要服务................................................... 106 (二) 科研管理信息化已涵盖的方面....................................................................... 108 (三) 学校已建设的科研及学术文献数据库.............................................................. 111 (四) 实验室(实训室)信息化已涵盖的方面 .......................................................... 112 (五) 实验室(实训室)信息化建设........................................................................115 (六)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 .........................................................................................117 七、 网络安全保障........................................................................................ 119 (一) 学校执行的网络安全管理措施........................................................................119 (二) 学校具备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123 (三) 学校制定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或安全规范.......................................................126 (四) 学校信息系统和网站完成等级保护备案和测评数.............................................129 (五) 系统灾备方式...............................................................................................130 八、 新技术应用........................................................................................... 132 (一) 物联网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132 (二) 大数据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134 (三) 虚拟现实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 137 (四) 5G 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139 (五)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 141 九、 2024 年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8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