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碳管理实务指南:合规应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崛起,以及国际绿色投融资趋势,都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 竞争规则。 港资制造业凭借在亚太地区几十年的产业布局与创新能力,具备在 这一转型浪潮中引领变革的潜力。 香港工业总会(工总)多年来持续推动中小企应对环境挑战。 自 2015 年起, 我们每年举办「中银香港企业环保领先大奖」,表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卓 越的企业,参赛企业数目逐年攀升,反映业界对环保议题的重视日益提高。 2021 年,我们 候与 碳中和研究中心展开「促进港资制造企业供应链的环境、社会和管治合规管理」 计划,包括举办亚太区中小企 ESG 峰会、编撰两本《碳管理实务指南》,以及 开发碳管理网上平台,协助企业以实际行动应对日益严谨的监管要求。 是次推出两册《碳管理实务指南》,专为港资制造业在亚太区内的生产链及供 应链而设,适合决策层、营运部门以及绿色专业人员阅读,着重可操作性与落 地应用,旨在为业界提供「手把 精准掌握碳数据并落 实减排行动;《碳管理实务指南:应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欧 盟 CBAM 指南》)则专注解析钢铁与铝两大 CBAM 涵盖行业的合规要求及应对 做法,涵盖排放计算、数据收集、报告与核查等核心环节,并辅以案例分析。 两本指南相辅相成,前者着重内部能力建设与长远转型,后者提供针对 CBAM 的专项分析与应对策略,为香港制造业在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要求下构建完善0 积分 | 138 页 | 2.68 MB | 2 天前3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前景预测(29页 PPT)贾德香 博士、正高 国网规划计划领军人才、 国网能源院高级专家 注册电气师、 咨询师 OT Deep5eek 等 RI 大模型简介 Deep5eek 在能源应用前景 预测 0 3 挑战与应对策略 Deep5eek 等 RI 大 模型简介 20 世纪 50 ~ 70 年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萌芽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 ,专家系统作为一种模拟人类专家决策能力的 AI 应用 开 始出现。 ,预测能源的供应 能力和供应稳定性。例如,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模型可以根据 油田的产量数据、设备的维护情况以及新的勘探开发计划,预测 未来的油气供应情况,帮助交易商和供应商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 、供需平衡分析: 综合考虑能源的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 Deepseek 可以对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市场监管 部 门及时发现供需失 13 衡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调控 节能力可能不足以应对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 - 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设计等手段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以保障新能源的有效消纳和电力供应的稳定。 3. 市场机制完善: - 市场机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激励灵活调节资源、疏导调节成本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 需要深化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推动现货市场全覆盖, 持续完善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体系,以应对新能源参与电 力市场带来的挑战。10 积分 | 29 页 | 5.49 MB | 2 天前3
2025智能电网:多源电力系统的高效选型白皮书多源电力系统的高效选型 白皮书 目录 01 引言 第一部分 - 智能电网基础与智能选型的作用 03 04 05 1 - 智能电网:能源转型的支柱 2 - 为什么智能选型至关重要? 3 - 选型软件:应对新挑战的解决方案 06 第二部分 - 潮流计算:优化电能质量与预防低效能 07 1 - 理解潮流计算 08 10 2 - 案例研究:提升工业电网性能 第三部分 - 短路电流:确保电网安全 12 、现有基础设施的过载以及 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这些障碍需要创新方法来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弹性。 引言 02 在此背景下,电网的智能选型成为优先事项。通过精确分析和优化基础设施,选型软件在应对智 能电网挑战中发挥着战略作用。这些适应多源电网特性的先进工具有以下优势: |多源电网中选型软件的关键作用 1 优化电力能量流 通过潮流计算,软件分析负载、电流和电压的分布,做到能量损耗最小化并预测过载。 能量损耗并提高整体效率。 4 以用户为中心 智能电网将消费者纳入其运行中,允许他们生产和消费自己的能源,并激励他们根 据电网需求调整用电,甚至实现完全能源独立。 05 智能电网不仅能应对当前的挑战,还能通过提供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能源需求的基础设施,为 未来做好准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智能电网的规模设计至关重要。这需要精确分析和仿 真电力系统的配置,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无缝整合、最优的能量流管理和更高的安全性。10 积分 | 42 页 | 17.40 MB | 3 月前3
零碳建筑定制化解决方案 -帮助资产运营方实现减排2025P 4 P 5 P 6-7 P 8-15 P 16-17 P 18 P 19 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不断呼吁改变能源结构以 应对气候变化,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 控制在显著低于�.�°C的水平。因此,政府和政策制 定者十分关注建筑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过程,希 望资产运营方能够找到实现净零排放的方法。 大量 建造 的高能效建筑来实现净零排放。BBP(Better Build- ings Partnership) 和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绿色印记等其他组织也做出了应对气候变 化的承诺,目标是到����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净零排放资产管理者倡议是一个由国际资产管理者 组成的团体,他们致力于支持到����年或更早实现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该倡议还鼓励对净零建 实现减排目标的六个重要手段: ‒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提高现场可再生能源比例 ‒ 鼓励购买场外可再生能源 ‒ 隐含碳的管理 ‒ 推动电网电气化 ‒ 打造循环经济 净零排放既是通往可持续且充满活力的未来的途径,也 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正如发生在金融行业的变 革所证明的那样,低碳经济正在迅速增长。伴随而来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商业地产行业需要共同努力推进建 筑物的减排。 � 4. 来源: https://gresb10 积分 | 20 页 | 15.24 MB | 2 天前3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过去、现状和展望报告(2025年版)-EDF) 32 5.2.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情况介绍 34 6. 参考文献 35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过去、现状和展望 摘要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全社 会低碳转型的重要市场工具。中国自2010年开始建设试点探索碳排放 权交易体系,并在2021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4年运 行,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四个行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过去、现状和展望 1 1.1. 背景 近年来,气候数据的变化不断提醒人们应对气候变 化的紧迫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测算,2024年是全 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 的平均气温高了1.55°C1,已经超过了《巴黎协定》下 的1.5°C温控目标。这意味着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的窗口迅速缩小。这个信号再次警醒全世界应对气 候变化已迫在眉睫,需要立即行动。 中国同样面临着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带来 浪、暴雨、洪水、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减少和沿海风 暴2。而据另一个研究测算,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 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年均500亿美元。如果再不采 取有效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措施,损失预计将进一 步增长3。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的总战略。2016年,中国与各缔约方共同签署《巴 黎协定》。中国在2020年9月宣布,承诺在2030年 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 积分 | 40 页 | 5.94 MB | 2 天前3
智慧电力案例集(2025)-华为华为电力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正面临着能源结构绿色化、电网调控柔性化、用电模式互动化、广泛分布在源网荷侧的储能协同互动和复杂 的电-碳交易体系的挑战,而数字化、智慧化正是应对这五大挑战的关键技术手段。 华为致力于成为全球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优选伙伴,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将ICT技术、电力数字平台与行业实践经验深 度结合,基于“场景应用 + 云管边管端” 的多层次体系 智能跃迁:GDII与数智经济未来 码上查看 07 08 [ 趋势洞察 ] 构建 万物互联的 智能世界 能源迅猛发展给电网带来了巨大挑战,人工智能突飞 猛进,如何用数字化技术反哺电力行业,以应对新型 电力系统的挑战?记者就该话题独家采访了华为电力 数字化军团副总裁、CTO、首席数字化转型官夏文波。 新 AI要持续发挥作用, 必须聚焦关键业务场景 中能传媒:近三年,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一直在强调,在 未来,我们会持续聚焦设备巡检、智能问答、电力预测等 生产核心场景,分阶段构建电力AI体系化方案。 11 12 码上查看 13 14 2030 电力关键场景 对应行业转型的关键挑战 家们说,要整合可再生能源,应对脱碳挑战,需要对电力行业进行彻底的改 革。新兴的人工智能和边缘到云技术正在创造加速新能源消费、提高效率和 降低成本的机会。 专 电力数字化关键目标 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供应和性能上10 积分 | 53 页 | 13.67 MB | 2 天前3
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及数字化转型成功实践报告-加速电力智能化精确授时网关,智能融合终端 机器视觉,智能安防,HPLC 会议电视系统 电网混合云 01 02 孙福友 构建 万物互联的 智能世界 刊首语 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 为行业注入数字新动力 为应对能源需求增长以及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气候环境挑战,全 球普遍面临着能源转型、零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这三个转型都是 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是三元转型的关键,是实现能源经济性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能源 迪拜水电局DEWA:打造迪拜电力的数字未来 P95 华为高品质万兆电力园区解决方案,助力墨西哥国家能源控制中心实现智能化联接 05 06 构建 万物互联的 智能世界 首先,数字生产力与电力场景深度结合,是应对电力系统 体系性挑战的必由之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华为的视角来看 电力业务场景,观点把握的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希望能给电 力行业带来参考和输入。我们认为首先要构筑三个网格化的能 力,包括“源 高效联动。其次,要构筑市场化互动能力。通过市场化机制, 支撑需求侧的高效、精准互动,实现供需平衡,如通过用户市 场行为参与调峰等。 其次,电力企业构筑 “数字底座+开放生态”的数字化核 心能力,是应对新型电力系统挑战的根基。 “数字底座”包括三大核心能力,无所不在的网络联接能 力、强大的智能计算能力和沉淀企业技术诀窍(Know-how) 资产的数字平台能力。这三大能力,将成为电力企业最宝贵的10 积分 | 51 页 | 15.20 MB | 3 月前3
2025年碳管理实务指南:实现香港与内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崛起,以及国际绿色投融资趋势,都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 竞争规则。港资制造业凭借在亚太地区几十年的产业布局与创新能力,具备在 这一转型浪潮中引领变革的潜力。 香港工业总会 (工总)多年来持续推动中小企应对环境挑战。自 2015 年起, 我们每年举办「中银香港企业环保领先大奖」,表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卓越 的企业,参赛企业数目逐年攀升,反映业界对环保议题的重视日益提高。2021 年,我们成立了 候与 碳中和研究中心展开「促进港资制造企业供应链的环境、社会和管治合规管理」 计划,包括举办亚太区中小企 ESG 峰会、编撰两本《碳管理实务指南》,以及 开发碳管理网上平台,协助企业以实际行动应对日益严谨的监管要求。 是次推出两册《碳管理实务指南》,专为港资制造业在亚太区内的生产链及供应 链而设,适合决策层、营运部门以及绿色专业人员阅读,着重可操作性与落地 应用,旨在为业界提供「手把 精准掌握碳数据并落实 减排行动;《碳管理实务指南:应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欧盟 CBAM 指南》)则专注解析钢铁与铝两大 CBAM 涵盖行业的合规要求及应对做 法,涵盖排放计算、数据收集、报告与核查等核心环节,并辅以案例分析。两 本指南相辅相成,前者着重内部能力建设与长远转型,后者提供针对 CBAM 的 专项分析与应对策略,为香港制造业在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要求下构建完善的10 积分 | 102 页 | 2.27 MB | 2 天前3
电网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思路方案(33页 PPT)发布智能体平台和大瓦特系列产品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2/2 ©CSG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2022 2023 2024 2025 n 人工智能技术是应对能源转型挑战、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途径 ,能有效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海量数据接入、系统安全稳定、实时性等问 题 ,推动人工智能走向边缘设备 ,实现云 - 边 - 端协同互动 ,赋能发输变配用等环节。发电侧 极端天气与韧性要求升级 从被动抢险到主动免疫 , AI + 孪生构建电网 “免疫系统” 数据要素与虚实闭环 构建自学习、 自优化、 自演进的数字化生命 体 灾中自愈 虚拟沙盘推演 , AI 生 成最优应对预案。 灾前预测 融合气象数据 , AI 预 测破坏路径与程 度。 灾后恢复 精准定位故障 , 自 动隔离并恢复供电。 融合背景与必要性 ©CSG 2023. All Rights 健康评估提供准确支持。 n 输电线路地灾威胁 输电线路所经过的区域地质环境复杂 ,常面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加之线路巡视和灾害监测难度大 ,实时预警和灾 害 评估能力不足 ,给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害应对带来极大挑战。 融合背景与必要性 2/2 ©CSG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04 融合的关键挑战 ©CSG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20 积分 | 33 页 | 3.13 MB | 13 天前3
2025年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国际经验启示报告-IEA国际能源署 (1)域的供需不匹配,以及缺乏用户侧资产的运营可视性,都加剧了这些制约因素。 其他分布式能源(如电池储能和需求响应)虽然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但时至今 日,中国的市场和监管条件仍限制了它们作为系统资产的全面参与。 政策应对措施已陆续推出,标志着将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和市场的转折点已经到 来。2025 年出台的国家法规取消了对大型分布式光伏装置广泛实施且有利可图的 保障性购买方案,转而要求实行自发自用模式。与此同时,高层政策文件正在积 运营商不具备实时可视性和可控性,这一缺陷限制了运营商预测需求、确保可靠 性或主动解决阻塞问题的能力。此外,配电网的灵活性欠缺,吸收剩余发电量的 能力较低,尤其是在太阳能输出达到峰值而需求又相对较低的中午时段。 为了及时应对这些挑战,以免问题蔓延到整个电网,中国可以在智能电网发展和 集中规划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地改善配电运行(例如采用更依赖于数据驱 动的做法,以及提高本地灵活性)来从中受益。对于电网运营商和监管机构的主 的态势:一种是传统的大规模输电基础设施,将电力从北方和西部省份 2的能源基 地输送到东部的需求中心;另一种是近期在人口稠密地区出现的局部分布式能源 发展趋势,而这些地区配电网的设计初衷并不能应对这种容量增长。 1 一些组织,如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也将能源效率纳入分布式能源的定义中。虽然本报告主要关注与系统融合有关的资 源,但能效对于规划和长期的结构性需求削减仍很重要。10 积分 | 70 页 | 4.06 MB | 2 天前3
共 102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