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 业领域碳达峰等十大行动。 2021.0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报告》 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 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 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 易制度。 2022.10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 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 体系的意见》 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 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 等政策体系。 2021.10 《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 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 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再 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 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 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节能目 标责任评价考核。 2022.12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 核算体系,夯实能源活动碳排 放数据基础,筑牢碳排放双控 工作基础。 2023.11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 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 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 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 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 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2022.08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0 积分 | 40 页 | 6.59 MB | 5 月前3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 研究报告 2023 年 9 月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 ( 煤控研究项目 )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 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国际环保 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作为课题协调单位,与政府智 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20 20 多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于 2013 年 10 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 究”项目(即“煤控研究项目”),为设定全国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目标、实施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供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措施, 助力中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多重目标。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 研究》 《“双碳”背景下河南省电力行业中长期控煤路径研究报告》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研》执行 摘要 《内蒙古煤炭生产和消费绿色转型研究》摘要报告 《霍林郭勒产业园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简本) 《内蒙古典型城市煤炭消费与大气质量的关联分析及政策 建议》 《内蒙古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十四五”山西省非煤经济发展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煤电行业转型发展研究》0 积分 | 42 页 | 1.99 MB | 5 月前3
清华大学&NRDC:2023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路径研究报告 2023 年 9 月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 ( 煤控研究项目 )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 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国际环保 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作为课题协调单位,与政府智 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20 多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于 2013 年 10 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 究”项目(即“煤控研究项目”),为设定全国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目标、实施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供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措施, 助力中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多重目标。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 研究》 《“双碳”背景下河南省电力行业中长期控煤路径研究报告》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研》执行 摘要 《内蒙古煤炭生产和消费绿色转型研究》摘要报告 《霍林郭勒产业园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简本) 《内蒙古典型城市煤炭消费与大气质量的关联分析及政策 建议》 《内蒙古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十四五”山西省非煤经济发展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煤电行业转型发展研究》0 积分 | 42 页 | 2.85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中和工作决策部署,积极践 行双碳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推进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市有机体,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将进一步驱动能源消费。然而,苏州工业园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 足,工业进一步减排空间日趋瓶颈,节能降碳步入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了“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旨在为苏州工业园 实现碳中和 的必经之路,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我 们在研究中界定了“近零碳”的内涵和条件。 研究面向苏州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需求,基于能源消费历史数据,构建了苏州 工业园区碳排放分析预测模型。研究运用情景分析等方法,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近零 碳情景,分析展望了 2020-2060 典型特征年份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趋势、减排路径及减排 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新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低碳实验室、低碳工程研 究中心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动了园区整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平台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有碳达峰平台,通过对企业能耗数据、能源消费情况、企业 光伏数据等进行统计管理和分析,并融合 GPS 定位技术,能够展示企业信息和能耗信息, 实现多维度可视化表达,平台可对区域级、园区级、企业级等不同级别进行个性化、自动 化、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同时,20220 积分 | 36 页 | 3.08 MB | 5 月前3
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助力各行各业的设备更新和低碳化、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设备更新的相关政策支持还在持续加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已经明确 表示,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中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持续 扩大中,在技术创新的不断驱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迎来一个设备更新的新时代,为全球经济 上行。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多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库存周期和朱格拉周期触底回升的动能,受到更强 地产周期下行压力的压制,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第六波康波周期仍在孕育。在此背景下,推动大规模设 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够有效地对冲房地产周期深度调整对于经济的拖累作用,促进库存周期切 换,鼓励企业扩大资本开支,助力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启动。 尤其在设备更新方面,配合着本轮设备更新的巨大需求和AI技术不断迭代的推动,政策适时对企业设 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涵盖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能源、教育和医疗多个领域,以提高能 耗、排放、技术等标准为牵引,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有利于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一轮朱格拉周 期向上开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 年提升25%。政策工具支持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和央行再贷款,其中财政补贴平均每年约为330亿— 550亿元。 1.1 设备升级的核心路径:高端化、数智化、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年)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深 度和加速减碳。 林斌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西门子大中华区智能基础设施集团总经理 在中国,各类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力量,也是各类能源的集中消费者,如何实现园区的 低碳、零碳,将成为我国“双碳”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 此白皮书陈述了西门子对智慧园区在碳中和、数字化方面的理解,总结分析了零碳智慧园区的 定义和架构,各类园区的核心痛点和切入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 实现稳中有降。 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 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1 上述整体目标将指导中国分阶段完成全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10 积分 | 24 页 | 3.32 MB | 5 月前3
气候中和园区: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指南--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供应,也绝不仅限于一栋建筑、一个园区或一整个城 市。生产和使用所需的产业链远远超出了一个城市的边 界(例如,在亚洲生产光伏组件(然后再进口到欧洲进 行组装使用))。Jaccard(2006)还表明,市场、相 关机构和消费者行为会影响能源系统的规划和运作(“ 特定社会或经济”)。 住宅园区,含单户住宅和小型多户住宅,通常为1至3 层,居住面积不超过260平方米 建筑覆盖率 0.12 – 0.17 容积率 0.19 ,只考虑到行政边界内的所有产业技术。“地理加”的 概念在“纯地理”的基础上包括能源流,可以通过合理 的努力来进行跟踪(例如,从其他边界范围内进口电 力)。Keirstead(2012)提供了第三种方法,称为“ 纯消费”,以居民活动作为指标而不是通过空间来划 分。这种方法考虑到了一个城市居民的所有活动,活动 的地点在这里并不重要。例如,一个度假胜地的能源消 耗将被分配到度假者家乡的能源平衡计算当中。 Jacca 展未来的园区项目至关重要。这里,“本地能源”或“ 本地能源转换”的概念是指一次能源在园区内进行转 换。关于能源供应的关键指标可以从下列表5中得出: 如果将上一节关于本地生产的要求与实际数据进行比 较,就会发现,由于可再生能源和消费模式对于天气的 依赖性,本地的能源需求和生产并不总是重合的。一方 面这清楚地表明,高能效园区需要储存能源,以便进行 能源转移;另一方面,能源园区具有多模式的能源系 统,即多个能源转换器,它们之间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20 积分 | 72 页 | 23.72 MB | 5 月前3
埃森哲 -展望 智能制造27 80 84 83 80 87 79 74 79 76 71 73 76 航天和国防 公用事业 汽车(辅材/部件) 石油和天然气 生命科学 所有行业平均分 消费品和服务 高科技 化工 工业设备 金属和采矿 汽车(整车制造) 62 61 60 59 56 56 56 56 55 55 50 总体平均值 后25%平均值 前25%平均值 • 系统性地采用集中、本地采购并举的方法; • 灵活的生产模式,能够同时在多个区域平衡 生产运营; • 消除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基地或位置的风险; • 实施搬迁计划,使生产地更贴近消费地。 智能制造 | 11 特刊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 外,埃森哲调研发现,30%的中国大型企业已经出海 或者有出海的计划。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 去”,在海 某一地点的生产运营,或是转移生产运营地点,由此 保持生产水平。 更高的可视化、灵活调整能力,以及可以实现自 动化装配流程的快速爬坡来应对消费者偏好的突然 转变,将支持企业前瞻性地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源 配置并调整生产效率水平,实时或近乎实时地应对冲 击。这不仅有助于增强韧性,随着消费者对高度个性 化和定制化产品需求攀升,企业需要善于运用自主生 产能力,及时把握收入增长契机。 举措3:部署“前置”工程能力,在设计中嵌0 积分 | 38 页 | 5.33 MB | 14 天前3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2023年度进展报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案中;四川金堂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纳入淮州新城绿色低碳高质 量发展规划;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西 昌钒钛产业园区制定园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四川安居经开区修 订园区节能减排工作细则,将能源消费、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 改造纳入重点管理内容。 加强试点工作统筹,多方发力推动试点建设。省级层面构 建定期调度及帮扶机制,明确要求 11 个市(州)组织试点园 区定期报送试点建设工作进展总结;组织相关专家下沉 个电子信息重点优质项目。 05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 2023 年度进展报告 (三)促进能源转型,深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试点园区深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 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发地热能、提高绿色电力购买比例等 举措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独角兽岛园区(成都科 创生态岛)布局建设绿色能源站,采用“地源热泵+热源塔热 泵+冷水机组+水蓄能”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供 进展缓慢, 重点任务完成率不到 50%。还有部分园区在管理机制、产业发 展、绿色建筑、低碳能源、数字赋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规划设 计理念,但由于建设起步晚,试点建设大多处于施工阶段,区 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处于增长态势。 (二)部分园区试点建设路径不清 17 个试点园区在碳排放水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以及 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备探索差异化 试点路径的良好基础。但部分园区试点建设路径不清晰、建设20 积分 | 42 页 | 21.22 MB | 5 月前3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三角贸易: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布局东南亚、墨 西哥面临阻碍 市场风险:部分国际化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 境 偏弱、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趋势下 ,外需不足增加我纺织、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品国际化难 度 • 部分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较弱 ,涉及行政效率、基础设施、腐败、 融资等多个方 面 •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制造业国际化布局步伐 大国博弈带来 同时兼具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 风险: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配套不完善阻碍企业国际 化步伐 动力电池 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险加剧影响产业国际化 重要矿产 机遇:资源紧缺、消费市场庞大、 行业处于逆周期并购其带动重要 矿产国际化 风险:资源民族主义上升、资源 国政局不稳定等是矿产国际化主 要风险 纺织 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需求空间较大、10 积分 | 10 页 | 1.22 MB | 5 月前3
共 33 条
- 1
- 2
- 3
- 4
